在外部环境复杂、国内经济回升基础亟待夯实的背景下,以经济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4月25日召开。多位专家注意到,此次会议强调底线思维与充分预案,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会议提出“四稳”即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就像建筑业影响地方政府收入和居民资产负债表一样,出口则主要影响制造业订单和居民就业。”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分析,商务部2019年曾指出“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8亿左右,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0%以上”,稳就业是外需变化背景下稳定宏观面的基本盘。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也注意到,历史上面临重大外部冲击时,均将就业、民生置于首位。“2018年面临‘特朗普1.0时代’的贸易摩擦,当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2020年面临新冠疫情重大冲击,当年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提出在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罗志恒分析,此次会议提出“四稳”,与“六保”“六稳”相比,“四稳”中的就业、预期仍然被高度重视,同时更加注重企业和市场主体,“美国实施‘对等关税’对企业和市场的冲击更加直接,稳外贸外资和稳就业的落脚点和抓手都是企业。”罗志恒说。
更明确的助企信号在此次政治局会议上释放。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强调“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在着力保民生方面,会议强调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
“部分对美出口企业或者是产业链相关企业可能被迫停工,甚至带来一定数量的结构性失业。在这个特殊时期,政府需要帮助特定企业和劳动者共渡难关,包括但不限于对企业的税费、房租减免,对失业群体及其家庭的现金救济补助等。”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近日在CF40宏观政策季度报告会上分析说,关税冲击本质上是外需下降,是需求冲击。扩大内需是对冲外需下降的必备应对措施。“我国当前的通胀水平很低,无论是更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张斌认为,我国要用好用足这些政策空间,把内需扩大,才能将对美出口企业可能丧失的就业和盈利转换成国内市场的机会。
实际上,此次会议要求“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是继去年12月9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提“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
“最优先也是最见成效的是逆周期政策,可以此提高GDP增速,带动全社会收入和消费在短期内显著增加。”在张斌看来,降低政策利率和扩大公共投资是逆周期政策的重点内容。“短期内政策阻力相对较小,应该尽快推出的政策包括鼓励生育、都市圈建设和农民工安家相关的政策。”张斌认为,这些政策符合局部优先、增量优先原则,且能够显著带动部分群体提高消费意愿。
郭磊也认为,中低收入群体、服务类消费是拉动消费需求的两个着力点。“从政策空间来看,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方式包括加快调整最低工资、提高农村养老金等。”对于服务类消费,郭磊提到,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达46.1%,是个较大的门类,“在家电汽车等耐用商品需求释放之后,进一步撬动服务类消费势在必然。”
此次会议指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提出“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针对服务消费的支持政策有望逐渐走到扩内需的‘前线’。”在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看来,从“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到“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从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到产业方面帮困助优,会议提出多项表述的核心在于,为可能出现的国际经贸“不确定性”做好一切准备,目的是提供最终的“确定性”稳定,“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
她认为,相对于美国方面的“不确定性”特征,中国内部最重要的不确定性都已进入化解的下半场,包括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机构等。从该团队构建的两大指标即中国居民资金流量表指标、中国经济循环领先指标来看,前者已连续两年持续修复风险偏好,存款搬家流入金融投资,后者已在筑底阶段中连续数月向上修复。
“所以对中国而言,不论面对什么挑战,只要政策应对及时且对冲风险后的结果可以维持住这两个指标的趋势,经济向好的共识会更加明朗。”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