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不只是群众家里的“小事”,还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大事”。面对供需矛盾,我市家政市场怎么样?家政市场环境变化莫测,从业人员如何应对?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多家家政服务公司。
“前段时间,家里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我一直找不到护工。没想到与家政服务公司联系后,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市民杨女士说。4月22日一大早,在中心城区一家家政服务公司,杨女士特地送来一面锦旗感谢该公司负责人李先生和护工赵阿姨。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还处在事业迷茫期的李先生投身家政服务行业。“那时候家政服务行业发展没现在成熟,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也不高,创业初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李先生看来,家政从业人员需具有较高素质和专业水平,除了日常照料老人外,还要对老人进行心理抚慰,同时还需掌握一些基本的康养护理知识。
临近中午,李先生的手机响个不停。卧床老人需两个小时翻身一次;老人有高血压,饮食要多注意……李先生在笔记本上记录下客户的需求,然后根据员工特点进行一对一安排。
“家政服务行业看似门槛很低,想要做好难度很大。干家政与干好家政完全是两码事。”李先生告诉记者,家政服务行业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简单做做家务,而是需要专业技能、细致关怀与人性化服务。
近年来,随着以育儿、养老为主体的家政服务需求不断攀升,我市家政服务行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覆盖278家企业,从业人员超15万人。
4月22日下午,在市家政服务职业培训学校,刚上完产后康复课的郑女士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拿着笔记本与老师交流。95后马女士是某高校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是刚踏入产后康复行业几个月的护理员。
“家政服务行业要求从业者要有耐心和爱心,可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别,因此需要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对于未来,马女士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先通过上门护理积攒经验,逐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近些年,像马女士一样勇闯“家政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过去人们对月嫂有着刻板印象,比如要年龄大些的,最好是自己生过孩子的……实际上年轻月嫂也有自身的优势,她们更容易接受科学的育儿观念,更适应现代家庭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要求。
长期以来,家政企业多是中介制,从业人员流动率高、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为适应家政市场新的行业形势,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我市多家家政服务公司逐步向员工制转型,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提升职业化水平。
“帮助老年人翻身要注意姿势。”“要调配好宝宝辅食中所需的维生素。”……4月23日上午,在市家政服务职业培训学校实训基地内,为期3天的岗前培训正在进行,30名学员认真聆听老师讲解,仔细领会动作要领。目前,该校培训项目有母婴护理、病人陪护、育儿早教等。
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吴鹏介绍:“除了定期开展入职培训外,我们还对学员进行实操培训、‘回炉’培训等,通过查漏补缺,切实提升服务规范性。”记者看到,市家政服务职业培训学校实训基地配备了各家政工种的标准化实操间、家庭场景模型和全套教辅教具,能满足上百名学员的教学需求。
提高家政企业职业化水平,既做培训,也谈合作。吴鹏说:“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一批符合家政服务行业中高端需求的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作为家政企业的“娘家人”,市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在行业规范和纠纷调解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家政服务看似简单,却事关千家万户的生活品质。日前,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若干措施》,以更好发挥家政服务行业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作用。
“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家政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未来,这一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朝阳行业。”谈及家政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吴鹏充满信心。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