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
民生研究
陈明琨:【理响中国】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4-11-15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均具有重要意义。

  秉持开放包容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从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文明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从古代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可以说,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是中华文明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永续发展。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多角度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凸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融通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从而助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依据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匹配。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丰富、完善,赋之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产出更好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生外联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文明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共产党,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化解风险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有力举措。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在人的思想中筑牢捍卫和平之屏障,让和平在各国人民心中扎根。文明交流互鉴也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过程,通过加强沟通交流,有助于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化解矛盾冲突,增进发展共识,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从文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智慧。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重要基础。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既从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又可以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促使人类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更好开创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凝聚价值共识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文化支撑。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能够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一种理念、倡议、战略的落地生根需要硬实力的刚性支撑,也离不开软实力的柔性认同,价值共识就是重要的软力量。价值共识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表现为共同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可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而达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价值认同的产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打破了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奠定了各个民族、国家相互交往、互联互通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需要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能够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壁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有助于拉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距离,培铸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共建共享的文化心理,从而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不断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力量,进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深化互学互鉴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在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创新超越中得以展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文明交流互鉴是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选择。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明形态,既有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也有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一个静止停滞的形态,而是不断更新演进的形态,内涵与外延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有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华章,在丰富自身内涵的同时极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拓宽文明视野,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创造,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明大格局大气象,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注入生机与活力。

作者:陈明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民生研究
陈明琨:【理响中国】深刻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意蕴
发布时间:2024-11-15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明交流互鉴,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均具有重要意义。

  秉持开放包容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从文明发展的规律来看,开放包容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文明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文明发展进步提供强大动力。从古代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可以说,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秉持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是中华文明在很长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永续发展。从人类史、文化史、文明史多角度看,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凸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应该秉持兼容并蓄的态度,虚心学习他人的好东西,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把他人的好东西加以消化吸收,化成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融通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从而助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这就要求依据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匹配。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有利于对中华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丰富、完善,赋之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产出更好更多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内生外联中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精神力量。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在文明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读懂中国共产党,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化解风险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文明交流互鉴是应对百年变局的有力举措。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过程,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在人的思想中筑牢捍卫和平之屏障,让和平在各国人民心中扎根。文明交流互鉴也是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的过程,通过加强沟通交流,有助于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把对话协商利用起来,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化解矛盾冲突,增进发展共识,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从文化中汲取改造世界的智慧。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克服困难、开拓前进的重要基础。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既从悠久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又可以博采东西方各国之长,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促使人类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更好开创世界和人类的未来。

  凝聚价值共识

  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文化支撑。我们应该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人们深入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交流互鉴能够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一种理念、倡议、战略的落地生根需要硬实力的刚性支撑,也离不开软实力的柔性认同,价值共识就是重要的软力量。价值共识是凝聚人心的“黏合剂”,表现为共同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可以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而达成。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本身就是文化交流和价值认同的产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打破了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奠定了各个民族、国家相互交往、互联互通的价值基础,有利于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价值共识,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

  文明交流互鉴能够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参与,需要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能够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壁垒,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有助于拉近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距离,培铸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共建共享的文化心理,从而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向心力,不断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力量,进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深化互学互鉴

  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是在互学互鉴、兼收并蓄、创新超越中得以展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文明交流互鉴是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选择。

  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每种文明都有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五彩斑斓的文明形态,既有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也有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一个静止停滞的形态,而是不断更新演进的形态,内涵与外延都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发展。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有助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谱写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华章,在丰富自身内涵的同时极大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

  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如果各国重新回到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文明就将因老死不相往来而丧失生机活力。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新性发展。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拓宽文明视野,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的文明创造,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文明大格局大气象,为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持续注入生机与活力。

作者:陈明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