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
民生研究
张博颖: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
发布时间:2024-10-23

  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是对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统一。

  一、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就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提高到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文化宣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等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文化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时代文化使命,这是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百余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我们党对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感熔铸在党带领人民百余年发展历程之中。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重视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党对文化作用意义认识日益加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自身文化使命认识日益凸显,提出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关于文化地位作用的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地位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认识。

  第一,高度重视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强调了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第二,深刻阐述文化兴盛与国家、民族强盛紧密联系。指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促进作用认识的丰富发展,体现着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

  第三,深刻阐明文化自信重要作用。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重要作用等,是在“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以及当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明显等新形势下,深刻认识文化重要作用,深化了党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列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方面。这些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价值观作用的认识。

  第五,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精神命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深厚沃土。强调要把其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文明观的思想。

  第六,深刻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等。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三个关系”即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定位,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灵魂和建设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等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文化软实力作用意义认识。

  三、关于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的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以往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的思想理论,科学总结党和人民文化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创新。

  第一,关于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阐述,也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理论的丰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我们党的文化思想史上首次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相匹配,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也为世界人民及文明发展作贡献;是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性、超越西方现代化弊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由“两个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集大成,精神文明在其中既是目的也对其他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新的文化使命特别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文化建设总任务和奋进目标,凸显了从推动文化繁荣与建设文化强国即精神文明层面,进一步递进和扩展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的全景样态。

  第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等等。这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及其领导权等思想。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培育和践行方法等进行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

  第四,增强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主体性是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主体能动性的概括。文化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精神独立性是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人民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培养和锻造。强调只有具有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和文化理论。

  第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对于人全面发展意义的思想。

  第六,培育创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就把创新文化纳入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七,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强调弘扬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些把文化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和文化理论。

  第八,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对外宣传、国际传播思想。

  第九,为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十,除了文化总体发展目标任务外,还对文化具体领域发展目标任务进行强调。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要把握好“三个体现”,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等等。体现出对具体文化领域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关于文化发展道路和方法的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方法方面也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方法思想。

  第一,“两个结合”的新思想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必然离不开“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为文化创新提出了根本要求。在我们党长期以来强调的“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和重大理论突破,为理论和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第二,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对党一贯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坚持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古”怎么为“今”所用,如何推陈出新,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基因,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协调、相适应,为当今人们生活和实践服务。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贯穿和体现。“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得到鲜明体现。比如关于坚持自信自立,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等都是自信自立的体现。因此,“六个必须坚持”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方法理论。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体现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以上只是初步的学习领悟,新观点新论断并不限于这些。此外,实践在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将不断丰富和拓展,续写新的光辉篇章,指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社科联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民生研究
张博颖:学习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观点新论断
发布时间:2024-10-23

  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是对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统一。

  一、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宣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就把文化建设和发展提高到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是党的初心使命在新时代的文化宣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这是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任务等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党的历史使命和新的文化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时代文化使命,这是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对百余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

  我们党对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感熔铸在党带领人民百余年发展历程之中。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重视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党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党对文化作用意义认识日益加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自身文化使命认识日益凸显,提出党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关于文化地位作用的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重视文化地位作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关于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认识。

  第一,高度重视文化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强调了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第二,深刻阐述文化兴盛与国家、民族强盛紧密联系。指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国家、民族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等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促进作用认识的丰富发展,体现着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

  第三,深刻阐明文化自信重要作用。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对其他三个自信重要作用等,是在“两个大局”的关键时期,以及当代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明显等新形势下,深刻认识文化重要作用,深化了党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列为“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一。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重要方面。这些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价值观作用的认识。

  第五,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精神命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根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深厚沃土。强调要把其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文明观的思想。

  第六,深刻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等。强调提高文化软实力“三个关系”即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定位,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灵魂和建设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文化软实力等等。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文化软实力作用意义认识。

  三、关于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的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以往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的思想理论,科学总结党和人民文化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实现了理论创新。

  第一,关于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阐述,也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目标、任务理论的丰富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我们党的文化思想史上首次提出,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相匹配,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服务,也为世界人民及文明发展作贡献;是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性、超越西方现代化弊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经由“两个结合”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集大成,精神文明在其中既是目的也对其他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新的文化使命特别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文化建设总任务和奋进目标,凸显了从推动文化繁荣与建设文化强国即精神文明层面,进一步递进和扩展到“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的全景样态。

  第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提出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等等。这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及其领导权等思想。

  第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培育和践行方法等进行阐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想。

  第四,增强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主体性是人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实践主体能动性的概括。文化主体性就是人作为文化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精神独立性是文化主体性的内在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和人民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培养和锻造。强调只有具有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才能坚定“四个自信”。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主体性思想和文化理论。

  第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对于人全面发展意义的思想。

  第六,培育创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这就把创新文化纳入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七,涵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强调弘扬以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为主要内容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些把文化建设与党的政治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和文化理论。

  第八,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于对外宣传、国际传播思想。

  第九,为人类文明发展作贡献,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等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十,除了文化总体发展目标任务外,还对文化具体领域发展目标任务进行强调。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强调要把握好“三个体现”,即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强调“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等等。体现出对具体文化领域特殊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关于文化发展道路和方法的新观点新论断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同时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方法方面也提出了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方法思想。

  第一,“两个结合”的新思想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组成部分,也必然离不开“两个结合”。“两个结合”为文化创新提出了根本要求。在我们党长期以来强调的“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和重大理论突破,为理论和实践创新开辟了广阔空间。

  第二,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对党一贯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坚持和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古”怎么为“今”所用,如何推陈出新,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和基因,创造出新的文化生命体,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协调、相适应,为当今人们生活和实践服务。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贯穿和体现。“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些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得到鲜明体现。比如关于坚持自信自立,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等都是自信自立的体现。因此,“六个必须坚持”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方法理论。

  总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包含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体现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人类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以上只是初步的学习领悟,新观点新论断并不限于这些。此外,实践在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将不断丰富和拓展,续写新的光辉篇章,指引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铸就新的辉煌。

(作者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天津市社科联原一级巡视员、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