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聚焦“国之大者”,合肥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让民生有“温度”,让幸福有“质感”,用心用情用力,写好“惠民答卷”。
办好“关键小事”
让群众笑脸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办好“关键小事”,才能成就“民生大事”。医疗、教育、就业……各个生产生活领域的细枝末节,都与老百姓的生活休戚相关。
把名医请来家门口,让百姓看病不远行。前不久,原本计划带母亲坐高铁求医的合肥市民高先生,得知上海市胸科医院专家会定期到合肥市二院坐诊,立马改变了行程。“太方便了!在合肥也能约到上海专家的诊了。”很快,高先生的母亲在合肥顺利接受了手术。
为画好长三角一体化的“健康同心圆”,合肥积极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对接,推动越来越多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到市民身边。
目前,7家合肥市属医院已与上海、南京高水平医院以共建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共同设立名医工作室、诊疗中心等形式开展深度合作,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建立多个专科联盟,形成一批区域性优势学科、重点专科,提高了急危重、疑难复杂疾病病种的诊治水平和服务能力。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合肥在全国首创“三公里”就业圈,帮助8.4万名宝妈、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近就业。家住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的全职妈妈汪燕,今年孩子上幼儿园后,打算找一份家门口的工作,在“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注册后,很快收到了面试通知,不到一周时间便成功入职。“完全没想到,我还有机会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上班近又方便照顾家庭。”
2021年以来,合肥市累计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110万人,创新创业活力满满。合肥冬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家宝感慨,作为初创公司,他们只花了2年时间就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速度超出想象。“公司成立后入驻数字经济孵化器,享受低房租,连续两年获得免抵押信用贷款,这让我们拥有充足的资本投入到研发和创新当中。”
2023年5月起,合肥创新实施“合肥请您来,20万个岗位供您选”现场对接活动,向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发出“青春之约”,拿出20万个岗位,诚邀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肥留肥就业创业。享受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免费体验合肥文旅等优惠政策吸引青年们纷至沓来。活动开展以来,累计举办27期现场对接会,达成就业意向18万余人。
一件件、一桩桩,合肥努力将这些“关键小事”办到百姓心坎上,让群众笑脸成为城市最美风景。
用心用情用力
让贴心服务为幸福生活“加温”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每一件民生小事都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办好办实。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家住合肥市蜀山区井岗镇十里店社区的79岁黄有财老人,几乎每天都会到社区老年食堂打包饭菜回家和老伴一起吃。“菜品多,口味好,有营养,离家不远,还能出门活动活动。”而如果遇到雨雪高温天气,社区小管家梁秀翠总会来到食堂,精心挑选荤素搭配、清淡软烂的菜品,打包好为老两口送上门,十分贴心。
2023年,合肥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首个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地方立法。目前,全市共建成并运营老年食堂(助餐点)851个。
让“养老”变成“享老”。合肥构建起城乡全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满意度全国第一。加快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创新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覆盖城乡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市养老服务从“有保障”向“有质量”迈进。
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刘老的老伴患有先天性脑瘤,日常生活难以自理,全靠刘老一人照顾。如今,家中安装了淋浴椅、安全扶手等实用的适老化装置,还配置了紧急呼叫器、智能监测手环等智慧养老设备,“神器”的帮忙让刘老轻松了不少,也安心多了:“手机能随时关注老伴的情况,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养老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还会第一时间上门。”
截至今年4月,合肥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131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087户。
围绕“一老一小”最现实、最紧迫、最突出的民生所需,合肥创新书写“民生答卷”。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3年,合肥新建学校325所,平均每3天建成1所,建立重点地区学位紧缺情况预警处置机制,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
夜幕降临,在合肥智慧产业园工作的刘女士,奔赴合肥新鑫幼教同德苑幼儿园托育中心。该幼儿园是安徽首家公立普惠性质的托幼一体幼儿园,托育中心距离产业园仅10分钟不到的车程。“下了班,来这里接上孩子再回家,正好!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暖心又专业!”
合肥打造“15分钟普惠托育服务圈”,获批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如今,合肥千人口托位数4.26个,较3年前增长1.4倍。
老人“老有所享”,孩子“幼有所育”,青年人也可“住有优居”。
今年3月,合肥高新区推出391套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公寓。园区云南白药集团医疗科技合肥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参观后,立即预定了10间房源。他直言,今年公司入职了很多年轻员工,对居住要求较高,这里为人才安居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公寓里还设置了公共区域,大家可以在这里团建、聚餐,非常方便。”
国庆假期后,合肥保障性租赁住房再上新。由合肥市建投集团持有、合肥安居集团打造的承寓·萃语云筑社区、承寓·星澜湾社区正式开租,供应近7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承寓·星澜湾社区开租后,不少在政务区上班的年轻人前来看房。一位刚毕业、在政务区某科技公司任职的李先生感慨,“这里不仅离公司近,每天可以多睡半小时,而且房间布置得很温馨,价格也在我的承受范围内。”
截至今年9月,合肥安居集团已筹集住房租赁项目84个,筹集房源3.4万套、4.9万间,在运营住房租赁项目33个,在运营房源约1.7万套、2.4万间;预计未来三年内新增51个项目,新增房源1.7万套、2.5万间,累计服务客户约30万人,涉及企业约400家。
近3年,合肥民生支出3400多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85.9%。既着力办好“关心事”,也用心用情办好“暖心事”,合肥正不断书写幸福合肥的新答卷,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合肥新实践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幸福更有“质感”。
为民办事“提速”
民生跟着民声走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在合肥,以“民声呼应”工作为统揽,只要是反映民生困难、关系群众利益的声音,都会给予及时回应,以回应居民诉求的“速度”,来提高民生满意度。
合肥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中心平均一天接听群众来电1.7万余通,每个接线员每天要接听近百通电话,回答群众方方面面的问题。为了能给群众提供专业的解答和帮助,热线中心每月都会举办两次业务培训,从办事流程、理论知识、政策解读等方面研讨交流。
除了单位的集中培训,接线员个人学习也不能落下。来中心不到两年,接线员李晓倩已经记了几大本笔记。“群众来电的问题,我就会把它记下来,及时补习相关知识。”
为高效率办好“民声呼应”,合肥组建工作专班,1天实地核查,3天办结一般性问题,7天拿出复杂问题解决方案;建设市级“民声回应”平台,整合8个诉求反映渠道,实行“群众点题、平台析题、部门解题、督查核题、群众阅题”闭环办理。去年,12345热线受理诉求460万件,办理满意率99.9%。
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合肥探索机制化解决民生难题,通过“人工智能+民生诉求”定期形成分析报告,对共性问题逐个研究、制定政策。通过这种工作机制,去年,合肥出台医保网上购药等制度性举措。
此外,还充分用好基层治理服务平台等线上渠道,搭建协商议事会等载体,探索出“计时处理”等多种工作方式,不断疏通民生难点痛点。
针对市民普遍反映的“出行难”问题,合肥聚焦“难点”破解“堵点”。
2022年10月,西二环快速化改造工程通车,二环实现全线42.05公里无红绿灯畅行。“畅通二环改造启动之初,合肥市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5.5公里。”合肥市重点局项目负责人介绍,畅通二环改造工程全线完成后,进一步满足全方式平均出行距离8.1公里的需求。根据实地体验,在非出行高峰期,约38分钟就可以绕二环线跑一圈。
2023年12月,合肥轨道交通2、3号线延长线开通运营,轨道交通正式迈入“市县一体化”新时代,将合肥中心主城与肥东县、肥西县紧密相牵。老家位于肥西县上派镇李湾社区的市民戴永廷,现住在市区国际花都附近,“以往每次回老家,都是先坐地铁到幸福坝,下来再转32路公交车,还要走一截,前后大概一个小时。现在可以坐地铁直达上派了,方便又快捷!”
2008年,金寨路高架桥建成通车,合肥正式进入“高架时代”。现如今,合肥已拥有16座高架桥,全长达128.7公里。截至今年5月,合肥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共有5条,全线共设有161座站点,运营线路总长约210公里。9月26日13时,合肥轨道交通线网总客流突破19亿人次大关。如今,合肥交通拥堵指数已由3年前的全国前10位好转到40位。畅通便捷的交通,延伸着城乡一体化的梦想,连接着更多人追寻幸福的生活。
近日,合肥对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进行了公开征集,将吸取民声民愿,精心谋划一批民生实事候选项目。
聚民声、访民声、答民声。一个个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答案,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文章来源:合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