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发布日期:2024-05-0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看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为大”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贯彻落实,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和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民生为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造福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首先,“民生为大”是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现。“民生为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国家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改善,能够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再次,解决好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民生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改善民生不仅能激发消费潜力,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生为大”就是要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放在心上,落在实处。所谓民生实事,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环境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领域。首先是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医疗,健康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关系国民健康,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再次是住房,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改善居民住房条件,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最后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源。一个人就业,一家人温饱。稳就业、保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要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深入践行“民生为大”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民生为大”的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始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首先,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投入。在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偏远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前往乡村教学。同时通过网络技术,把城市名校的优质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学校,让更多偏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体现了“民生为大”中教育公平的理念。其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在过去,很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广“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是“民生为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再次,完善住房保障,强化棚户区改造。在一些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棚户区,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差,住房环境恶劣。为了改善这些居民的住房条件,政府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为这些居民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住房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最后,强化就业与提高收入,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为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通过引入产业、对接企业,为当地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政策,帮助居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民生为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化对“民生为大”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张晓平,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发布日期:2024-05-06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看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为大”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贯彻落实,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和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民生为大”?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走得通、行得稳,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造福人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方向。首先,“民生为大”是人民至上的价值体现。“民生为大”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国家的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解决好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改善,能够直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保障。再次,解决好民生问题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民生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改善民生不仅能激发消费潜力,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民生为大”就是要把老百姓关心的事放在心上,落在实处。所谓民生实事,涉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环境等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领域。首先是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次是医疗,健康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关系国民健康,政府应构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再次是住房,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改善居民住房条件,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最后是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源。一个人就业,一家人温饱。稳就业、保就业一直是各级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要积极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获得稳定收入,实现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

  深入践行“民生为大”理念,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各级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民生为大”的理念贯穿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始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民生福祉的持续改善。首先,促进教育公平,加大对偏远地区学校的投入。在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都难以与城市学校相提并论。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偏远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了乡村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前往乡村教学。同时通过网络技术,把城市名校的优质资源同步到贫困山区学校,让更多偏远乡村地区的孩子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体现了“民生为大”中教育公平的理念。其次,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在过去,很多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数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广“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是“民生为大”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具体体现。再次,完善住房保障,强化棚户区改造。在一些城市中,存在着大量的棚户区,这些地区的居民生活条件较差,住房环境恶劣。为了改善这些居民的住房条件,政府实施了棚户区改造工程,为这些居民提供了安全、舒适的住房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最后,强化就业与提高收入,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为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政府通过引入产业、对接企业,为当地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政策,帮助居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保障其基本生活水平。

  “民生为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福祉的高度重视。通过深化对“民生为大”理念的理解和实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张晓平,作者系重庆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