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段随迁子女在父母常住地100%保障入学,其中就读公办学校比例达84.8%;
城镇新增就业3.13万人,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精准化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600人;
建成21家市级“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代表浙江接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荣获全国第一;连续三年夺得“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
翻开2023年的“民生清单”,一串串数字、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事记录了丽水市民满满的幸福感。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过去一年,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增进人民福祉,交出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以实绩实效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擦亮幸福底色
“我家离卫生室很近,平常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需要往城里跑了,随时可以过来治疗。”走进青田船寮镇芝溪村卫生室,房间宽敞明亮,常用医疗设施设备和药品样样齐全,还配备了一台健康一体机,正在看病的村民巫肖媚对此赞不绝口。
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过去一年,我市通过健全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深化“三医(医保、医疗和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等举措,奋力开创全国山区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新篇章。2023年,我市依托50辆巡回诊疗车建成“智慧流动医院”,对648个偏远山村开展巡回送医服务70多万人次;“浙丽保”报销2.43亿元,惠及大病患者99万人次,有效化解群众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持续迭代“救在丽水”“浙丽乡村好医”“智慧流动医院”等应用,其中,“浙丽乡村好医”为44个村6718位村民提供日常健康监测29641人次,开展远程问诊1330人次。
与“病有所医”一样,“老有所养”也是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2023年,我市立足山区实际,积极打造山区养老“流动帮帮车”“山区养老管家”等一批具有丽水特色的养老服务品牌;创新推出“流动十助”服务,为山区老人提供“嵌入式”驻点服务、“流动式”巡回服务和“上门式”问需服务;修订《丽水市高龄老人补贴发放管理办法》,面向所有丽水户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和一次性奖励,并将高龄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50元提高到60元;制定《丽水市山区养老管家队伍建设工作指引》《丽水市乡镇(街道)康养联合体工作指引》,出台《丽水市村(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运行评估和补贴工作指引》,进一步完善山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此外,我市在老年医疗服务领域树立更高标准,加强老年医疗资源的优质供给,全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均设有老年医学科,89%的医疗机构创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精神上的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
教育均衡,就业不愁,筑牢幸福基石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过去一年,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扎实推进,创新实施登记式公办园模式,全市省一二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7.8%,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9.1%,分别较2022年增加4.1、16.4个百分点;严格执行“公民同招”政策,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行为,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和77所跨地区教育共同体建设,龙泉市、松阳县入选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全域教共体(集团化)办学试点。
同时,我市深入推进“县中崛起”,落实“一校一策”,9所县中与省内优质高中学校实现“一对一”结对帮扶;重新修订完善《丽水市高中发展性评价方案》,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分类办学,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分类办学联盟建设。我市区域教育竞争力不断增强,高考总录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水平大学录取率再创新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一年,我市扎实开展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系列活动,通过“就业大篷车”送岗下乡活动等形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159场,发布用工岗位8.3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3.13万人;开展重点群体帮扶2.56万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600人;加大就业补助等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向重点人群推送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等政策直享短信近万条,精准兑付就业补助资金8000余万元。
出行便利,居所优雅,提高幸福指数
公共基础设施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是市民一种幸福感的体现。2023年,浙南天路——景文高速建成通车,衢丽铁路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市100个国省道、主要公路路口开展标准化治理,通过车道拓宽、增设路口预警设备和照明设施等措施,大幅提升通行效率及行车安全;公交化改造农村班线59条,惠及300多个乡村、30余万名群众,极大满足农村群众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畅通道路网,接通“民心路”。过去一年,一条条“民心路”铺进了百姓心坎里。
2023年,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一大批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构建“15分钟公共服务圈”,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其中,设立24小时城市书房16个,累计接待读者17.36万人次;优化提升公共空间休憩座椅101处1139张;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个,开工老旧小区改造26个……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到实处,换来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幸福感”扛在肩上。推进民生福祉改善没有终点,我市将继续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久久为功,用小实事累积成大民生,让一个个民生愿景变成民生实景。
文章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