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回应“民声” 造福“民生”
发布日期:2024-01-23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不好,可以从宏观维度上去把握,也应从生活其间的人民具体感受中去体认。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安徽从重视“民声”做起。

  去年,安徽省委部署创办覆盖全省的“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凭借这一为民造福的有力载体,各级党委、政府办成了一大批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民声呼应”是如何为民造福的?还将怎样展现作为?

  一

  “民声呼应”,意如其名,就是要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整套体制机制的强化与重塑。

  “民声呼应”首先是一本民情摘报——《民声呼应》。

  以省《民声呼应》为例,其职能是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省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留言、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等7类载体中群众和企业诉求。在此基础上,每周汇总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阅批。

  与此前各类留言渠道相比,《民声呼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搭建起了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

  在省委示范带动下,目前全省市、县(市、区)和相关部门都创办了“民声呼应”类载体,推动形成了“一把手”顶格推进民生工作的生动局面。

  “民声呼应”更是一项工作机制。

  从省级层面来说,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会对重点问题线索逐条登记建账,及时转办、动态跟踪,并要求属地和属事单位5日内反馈结果。同时,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建立信息共享、协同督办、提级查办、定期会商、通报警示等6项机制,全程跟踪监督。

  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如六安市建立了“重诺言、畅两信、决诉求”+《六安民声呼应》机制。去年全市“重畅决”收办群众诉求83.57万件,满意率97.63%。宿州市打造“宿事速办”平台、完善民呼我为工作体系,推动群众问题诉求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在省级总统揽下,“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群众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在全省已然成为常态。

  二

  安徽历来重视“民声”,更爱惜民生。

  从动态实施民生工程,到推行十项“暖民心”行动,从省领导深入基层大接访,到省委创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一任接着一任接续发力,孜孜以求的正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如今,“民声呼应”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让全省人民看到了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贯穿其中的全新工作理念也值得细说。

  以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老百姓可能不关心GDP,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要紧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力,抓实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办好群众关切的民生大事。

  “民声呼应”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的工作机制,回应的正是人民群众对具体利益的期待,解决的都是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一件又一件关键小事的解决,才能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敢于动真碰硬抓整改。“民声呼应”之所以能获得全省人民的关注,是因为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放在群众满意上。

  做民生工作,本质上就是为群众解决难题。“民声呼应”工作平台的创办,就是冲着问题、难题去的。“民声呼应”始于群众诉求的充分表达,落实于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

  “民声呼应”建立起的清单化、闭环式责任机制,就是为了以较真叫板的斗争精神确保问题真解决、整改真到位。

  在此前的调研中,一市12345热线负责人直言,“民声呼应”已经成了破难解题的“利器”。

  从“小事情”推动“大解决”。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作载体,“民声呼应”并未打乱原有渠道的收集办理程序,而是力求实现集中反映、重点督办的效果。

  省《民声呼应》每期选编约20个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督办,推动各平台约5000条群众诉求及时核查办理。

  去年,省医保局结合办理“民声呼应”有关事项,在全省开展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报销“不方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出了三类慢性病“免申即享”等惠民暖政。

  涡阳县根据群众反映的线索,主动摸排全县个体工商户自助开票需求,对自助代开发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全县15000余户个体工商户代开普通发票难题。

  “民声呼应”坚持从点上找问题、面上找答案,举一反三主动向共性问题开刀,这种抓前端、治源头的工作理念,既是群众所期待的,也是推动安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三

  “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成为安徽改进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

  当然,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会止步,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新矛盾、新问题出现。

  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诉求,进一步提升民生工作水平,需要在总结完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民有所呼、我必呼应”的制度化实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推动“民声呼应”平台体系不断走深走实。

  高位推动与基层主动“双向奔赴”。“民声呼应”,是省委带头创办的一项民生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也是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推动有关问题解决的。

  高位推动、顶格推进,既传导了压力,也凝聚了做工作的合力。在各地调研时,一些干部反映,民生领域难题多,“但千难万难,重视就不难”。尤其是一些涉及面广、跨部门、跨行业的问题,有了更高层面的牵头协调、统筹推进,就能有效化解。

  不过,基层是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群众反映问题,不能啥事都往上交,一切都等领导重视才去抓。基层主动作为、闻讯而动,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把“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引向深入,靠“关键少数”,更靠“绝大多数”。只有各级党员干部都动起来、干起来,才是真正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格局。

  线上互动与线下落实“同步发力”。如今,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运用广泛,借由互联网平台,各类民意表达渠道不可谓不畅通,各个部门与群众的互动也可以做到实时高效。但民意表达不能只停留在自下而上的单向畅通,回应群众呼声也不能止步于线上互动。

  面对群众诉求,“解决”比“解释”更重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重点在抓落实,在“事要解决”,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的同时,也要让政策执行与工作落实更为及时到位。这才是真正的“民呼我应”,是群众真正需要的。

  “当下改”与“长久立”“两手抓”。“民声呼应”注重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帮助解决什么,以问题的高效解决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过,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防止问题反复、群众受累,就要强化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善于从源头处发力,下深水开题作答。

  在解决个性问题、局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共性问题、面上问题的防治,既抓“当下改”,又抓“长久立”,力求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回应“民声” 造福“民生”
发布日期:2024-01-23
   

  一个地区发展得好不好,可以从宏观维度上去把握,也应从生活其间的人民具体感受中去体认。

  “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安徽从重视“民声”做起。

  去年,安徽省委部署创办覆盖全省的“民声呼应”工作平台,凭借这一为民造福的有力载体,各级党委、政府办成了一大批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民声呼应”是如何为民造福的?还将怎样展现作为?

  一

  “民声呼应”,意如其名,就是要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背后却是一整套体制机制的强化与重塑。

  “民声呼应”首先是一本民情摘报——《民声呼应》。

  以省《民声呼应》为例,其职能是整合人民网网友留言、省为企服务平台、省12345政务服务热线、省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留言、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省政府“互联网+督查”平台留言等7类载体中群众和企业诉求。在此基础上,每周汇总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报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阅批。

  与此前各类留言渠道相比,《民声呼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搭建起了群众诉求到领导案头的“直通桥梁”。

  在省委示范带动下,目前全省市、县(市、区)和相关部门都创办了“民声呼应”类载体,推动形成了“一把手”顶格推进民生工作的生动局面。

  “民声呼应”更是一项工作机制。

  从省级层面来说,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会对重点问题线索逐条登记建账,及时转办、动态跟踪,并要求属地和属事单位5日内反馈结果。同时,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建立信息共享、协同督办、提级查办、定期会商、通报警示等6项机制,全程跟踪监督。

  各地也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如六安市建立了“重诺言、畅两信、决诉求”+《六安民声呼应》机制。去年全市“重畅决”收办群众诉求83.57万件,满意率97.63%。宿州市打造“宿事速办”平台、完善民呼我为工作体系,推动群众问题诉求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

  在省级总统揽下,“民声呼应”工作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群众合理诉求不论大事小事都有人听、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在全省已然成为常态。

  二

  安徽历来重视“民声”,更爱惜民生。

  从动态实施民生工程,到推行十项“暖民心”行动,从省领导深入基层大接访,到省委创办“民声呼应”工作机制,一任接着一任接续发力,孜孜以求的正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如今,“民声呼应”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除了让全省人民看到了一脉相承的为民情怀,贯穿其中的全新工作理念也值得细说。

  以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老百姓可能不关心GDP,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把民生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就要紧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力,抓实群众有感的关键小事,办好群众关切的民生大事。

  “民声呼应”广泛集民声、快速解难题的工作机制,回应的正是人民群众对具体利益的期待,解决的都是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一件又一件关键小事的解决,才能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敢于动真碰硬抓整改。“民声呼应”之所以能获得全省人民的关注,是因为把落脚点放在“事要解决”上,放在群众满意上。

  做民生工作,本质上就是为群众解决难题。“民声呼应”工作平台的创办,就是冲着问题、难题去的。“民声呼应”始于群众诉求的充分表达,落实于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盯着问题改,将问题导向贯穿始终。

  “民声呼应”建立起的清单化、闭环式责任机制,就是为了以较真叫板的斗争精神确保问题真解决、整改真到位。

  在此前的调研中,一市12345热线负责人直言,“民声呼应”已经成了破难解题的“利器”。

  从“小事情”推动“大解决”。作为一个全新的工作载体,“民声呼应”并未打乱原有渠道的收集办理程序,而是力求实现集中反映、重点督办的效果。

  省《民声呼应》每期选编约20个涉及面广、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线索,通过以点带面、重点督办,推动各平台约5000条群众诉求及时核查办理。

  去年,省医保局结合办理“民声呼应”有关事项,在全省开展群众看病就医“负担重”、报销“不方便”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推出了三类慢性病“免申即享”等惠民暖政。

  涡阳县根据群众反映的线索,主动摸排全县个体工商户自助开票需求,对自助代开发票终端进行升级改造,解决了全县15000余户个体工商户代开普通发票难题。

  “民声呼应”坚持从点上找问题、面上找答案,举一反三主动向共性问题开刀,这种抓前端、治源头的工作理念,既是群众所期待的,也是推动安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

  三

  “民声呼应”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惠民政策“落不细”、为民服务“跟不上”、群众意见“上不来”等问题,成为安徽改进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

  当然,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会止步,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有新矛盾、新问题出现。

  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诉求,进一步提升民生工作水平,需要在总结完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民有所呼、我必呼应”的制度化实践,拓展思路、创新方法,推动“民声呼应”平台体系不断走深走实。

  高位推动与基层主动“双向奔赴”。“民声呼应”,是省委带头创办的一项民生工作机制,实际工作中,也是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力亲为推动有关问题解决的。

  高位推动、顶格推进,既传导了压力,也凝聚了做工作的合力。在各地调研时,一些干部反映,民生领域难题多,“但千难万难,重视就不难”。尤其是一些涉及面广、跨部门、跨行业的问题,有了更高层面的牵头协调、统筹推进,就能有效化解。

  不过,基层是问题产生的源头,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群众反映问题,不能啥事都往上交,一切都等领导重视才去抓。基层主动作为、闻讯而动,才能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把“民声呼应”工作机制引向深入,靠“关键少数”,更靠“绝大多数”。只有各级党员干部都动起来、干起来,才是真正的“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工作格局。

  线上互动与线下落实“同步发力”。如今,大数据和数字化手段运用广泛,借由互联网平台,各类民意表达渠道不可谓不畅通,各个部门与群众的互动也可以做到实时高效。但民意表达不能只停留在自下而上的单向畅通,回应群众呼声也不能止步于线上互动。

  面对群众诉求,“解决”比“解释”更重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重点在抓落实,在“事要解决”,让下情上达更加直接高效的同时,也要让政策执行与工作落实更为及时到位。这才是真正的“民呼我应”,是群众真正需要的。

  “当下改”与“长久立”“两手抓”。“民声呼应”注重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群众需要什么就重点帮助解决什么,以问题的高效解决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不过,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防止问题反复、群众受累,就要强化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善于从源头处发力,下深水开题作答。

  在解决个性问题、局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共性问题、面上问题的防治,既抓“当下改”,又抓“长久立”,力求实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

文章来源: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