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所在,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期盼,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
科学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和愿景目标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必须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富裕”是目的,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体现效率,重点解决发展不充分问题,目的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财富“蛋糕”的最大化。“共同”是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关系,彰显公平,重点解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目的是公平公正地分好社会财富“蛋糕”,不断化解发展不平衡问题。因此,“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有机组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在共同富裕领域迈出重要步伐,到2035年,我国将在共同富裕领域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经济发展更加高质量,居民生活更加高品质,区域发展更加平衡,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
妥善处理促进共同富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共同富裕要注重效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通过有效市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注重公平,发挥有为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
处理好发展与共享的关系。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建,最终实现全民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
处理好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促进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并不断完善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支援,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帮扶,大力推进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和劳务协作,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
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循序渐进,对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不能脱离实际,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使共同富裕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协调,不断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阶段性、标志性成果。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抓手,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
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着力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经济、科技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数字化变革中抢占先机,坚定不移提高实体经济质量效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断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抓手,着力缩小地区差距。立足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的平衡。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实施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强化开放大通道建设。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增强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率先建立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完善先富帮后富的帮扶机制,坚持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化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完善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等精准支持政策,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
以城乡融合为抓手,着力缩小城乡差距。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传导和平等交换,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工商资本、科技成果入乡激励机制,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护。
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为抓手,着力缩小收入差距。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提高毕业生就业匹配度和劳动参与率,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调动全社会力量济困扶弱,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社会兜底救助,改进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兜底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增强社会保障待遇和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
以公共服务优质均等为抓手,着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促进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可及,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适应人口城镇化新趋势,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改善偏远地区和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高度重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劳动力。以人口老龄化地区为重点,加快医养和养老设施建设,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率先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提升残疾人保障发展能力。推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逐步缩小地区间常住人口人均财政支出差异。
(作者:王昌林贾若祥,分别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和研究员)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