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与时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指历史上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并不局限于丝绸交易。我们可以把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上丝绸之路包括北方丝路、南方丝路与草原丝路,标志性的货物贸易产品有丝绸、陶瓷、茶叶等。陆上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达到鼎盛,元后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于宋、元,明后期开始衰落,其突出特点是瓷器。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条单一连续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国外经贸、文化往来的通称,没有固定线路,但是有固定的精神,那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的宝贵经验,就是开放则兴、封闭则衰。
(一)全球经济发展的内在诉求
通过世界银行统计的自1960年以来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全球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1975年以前的快速发展,平均增速为2.0%;二是1975-1989年的缓慢增长,平均增速为1.1%;三是1990-2007年的爆发式增长,平均增速为2.2%;四是2008年后的增长滞缓,平均增速为-0.2%。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进程。冷战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逆风飞扬,和欧美经济的跌宕起伏形成鲜明对比,是当今世界变革潮流中的两股巨浪。
对比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发展相对落后与中国发展起来后的两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参与全球化之前,我们在世界贸易投资当中所占的分量是很小的;当中国全面参与全球化进程之后,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很快成为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不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国投资目的地,也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之一。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经历了四次重大时期:一是十九世纪,我们是被迫参与全球化;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冷战的关系,我们错失了参与全球化的机会;三是从1978年开始,由于改革开放,我们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四是在新时代,我们又面临着新型全球化。在新型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在全球经济发展、全球治理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亚洲重新崛起的内在诉求
首先,冷战之后,亚洲重新崛起,亚洲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快速上升。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亚洲1970年占全球GDP为17.03%,而2012年则占31.10%,超过欧洲,成为全球经济第一大洲。
其次,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库统计结果,截至2015年,欧洲占世界人口比重已降至10.1%,美洲占13.5%,而亚洲则占59.8%。与印度相比,中国劳动力素质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显示,2015年印度成人识字率仅为72.22%,而中国则已达到96.36%。
当今,世界经济又面临着一次新的产业中心转移。在这一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平衡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
(三)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
我们正处于一个区域大国向世界大国的转型期,更加需要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的层次的提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四)全球两极分化的内在诉求
从全球的两极分化、贫富差异、减贫需求的大背景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大国的责任担当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
在全球范围内,高收入与中低收入高国家之间的两极化加深。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从1990年到2014年增长了26780国际元,低收入国家相应的增长仅有896国际元。1990年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是低收入国家的24.5倍,而到了201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7.4倍。全球范围内两个层面的收入两级分化导致经济社会不稳定。
为了消除贫困,2015年,193个会员国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规定了17个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目标,包括:消除贫困,零饥饿,良好、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减少不平等,可持续城市和社区,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和平正义与强大的机构,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动力,我们拉动了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了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使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机及发展时间脉络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要与中亚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次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再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之后,“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们不断推进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在同年的APEC峰会上,中国宣布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同年12月,丝路基金成立。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同年11月,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衔接工作基本完成。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2016年4月,中国与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签署首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年8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11月,“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2017年1月,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同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五次提到“一带一路”,并强调“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2018年,冰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均宣布建立。中拉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发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文件。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就“一带一路”建设达成新的共识。
2019年,“一带一路”第二届高峰论坛召开,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应邀参会。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2023年,“一带一路”第三届高峰论坛召开。“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成立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关注、高度重视。2021年11月,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三、“一带一路”的内涵与逻辑
(一)“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的管总规划,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设立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西部陆海新通道、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一系列机制、机构,来促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二)“一带一路”的逻辑
“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是基于新型全球化的逻辑。世界体系理论的逻辑是“中心-边缘”秩序,而“一带一路”的逻辑则是“节点-网格”秩序,也就是“去中心”,即去单一中心,通过互联互通将边缘地带打通成为节点,节点之间形成网格,每一个国家都形成自己的中心,由此在网格体系中实现公平与普惠。
过去的全球化形成了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与“不平等”是这一体系的两个最主要特征。通过建设“一带一路”,我们想改变过去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一个更加平等、互惠、公平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一体系也将会是多元、多中心的。
在经济体系中,世界性劳动分工体系与世界性商品交换关系两条主线,将各个国家牢牢地粘结在庞大的世界经济网中。但是,一体化不等于均等化,发达国家外围到处存在不发达。“中心”拥有生产和交换的双重优势,对“半边缘”和“边缘”进行经济剥削。在政治体系中,政治上追求霸权地位和经济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一样,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推动力。追求霸权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同目标。在文化体系中,以西方文化为标准的“普世价值”凌驾于多元民族文化之上,营造了一种全球趋同的文化氛围。
2020年9月,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发表题为《中国如何为美国不再是全球需求中心做好经济准备》的文章指出,在上一轮全球化发展中,美国是国际经济的需求中心。但是,在新一轮全球化中,世界分成三部分,分别是欧洲、北美和亚洲,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是“多峰结构”,即“多中心”的全球化。
四、“一带一路”的进展与典型案例
(一)互联互通方面的典型案例
在铁路方面,我们推进了六个主要项目:一是雅万高铁,从印尼雅加达到万隆,长度是142公里,设计时速是350公里/小时,总投资60亿美元;二是中老铁路,从中国磨憨到老挝万象,长度是414公里,设计时速是160公里/小时,总投资58亿美元;三是中泰铁路,从泰国曼谷到廊开,长度是842公里,设计时速是250公里/小时,总投资138亿美元;四是匈塞铁路,从匈牙利布达佩斯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长度是350公里,设计时速是200公里/小时,总投资33亿美元;五是亚吉铁路,从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到吉布提,长度是751公里,设计时速是120公里/小时,总投资40亿美元;六是蒙内铁路,从肯尼亚蒙巴萨港到内罗毕,长度是480公里,设计时速是120公里/小时,总投资38亿美元。这些铁路,有一些形成了打通中欧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有一些在当地区域形成了重要的交通动脉。
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在互联互通方面打通中国和欧洲、中亚之间的重要物流通道,分为西通道、中通道和东通道。中国的内陆城市,如重庆、成都、西安、郑州、武汉、义乌,实现了和欧洲的货物直通。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大大减少了运输时间,降低了贸易成本。对全世界来说,运输时间平均减少1.2-2.5%,贸易成本降低1.1-2.2%。对于“一带一路”相关经济体来说,运输时间和贸易成本分别降低1.7-3.2%、1.5-2.8%。位于经济走廊上的经济体收益最大,其运输时间减少11.9%,贸易成本下降多达10.2%。
“一带一路”建设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多数重点项目都建立在边缘或者半边缘国家,如中亚五国、中东欧十七国等。像东南亚的老挝、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中东欧的塞尔维亚等国家,很多都是所谓的“内锁国”,即被锁在大陆腹地,无法联通海洋,难以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福利。中老铁路、亚吉铁路、中欧班列使得这些“内锁国”可以联通海洋,由此共享全球化红利。通过调研发现,在埃塞俄比亚官员的心目中,亚吉铁路是满意度最高的项目,因为真正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联通,使内陆国家埃塞俄比亚联通了吉布提,从而有了出海口。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举行视频会晤,并以视频连线形式共同见证中老铁路通车。中老铁路可谓“五年磨一剑”,促进了泛亚高铁经济圈的形成。
此外,互联互通方面的典型案例还有中欧陆海快线,其南起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北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中途经过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
(二)清洁能源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
清洁能源建设方面的典型案例有由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巴西美丽山水电站特高压直流送出工程。这个项目北起亚马孙河流域的美丽山水电站,跨越巴西5个州81个城市,至东南部的里约热内卢市,全长2539公里,是世界上输送距离最长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它将巴西北部的清洁水电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部负荷中心,为巴西打造了一条“电力高速公路”。巴西有2200万人口受益于这个项目,相当于巴西总人口的10%。这个项目被誉为中巴两国经贸领域合作共赢的一张“金字名片”。
在国际产能合作方面,河钢集团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一是控股瑞士德高公司,建立“全球营销服务和投融资平台”;二是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三是控股南非PMC公司。其中,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是一个典型的优质项目。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于1913年成立,是塞尔维亚唯一国有大型支柱性企业,曾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骄傲”,但是在2003年破产后以2300万美元的价格被卖给一家美国的钢铁公司。不到十年,美国投资者撤资,塞尔维亚政府以1美元重新收回该厂所有权。此后,塞尔维亚政府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者。2016年4月,河钢集团以资产打包收购的方式出资4600万欧元收购了该厂,7月起正式接管。之后,连续亏损7年的钢铁厂在半年后实现全面盈利。如今,该厂多项生产指标突破历史纪录,百年老厂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2018年9月,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访华时对习近平主席说:“斯梅代雷沃钢厂起死回生是个成功的典范。它有力地证明‘一带一路’倡议给塞尔维亚带来的是就业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也是一次双赢的投资,由此,河钢集团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达11亿美元;参、控股境外公司70余家,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控制运营海外资产超70亿美元;海外员工近13000人;预计到2025年,海外公司营业收入贡献率将超过25%,领军中国钢铁行业国际化发展。
五、“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应对
“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建设已十年有余,已经从当初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阶段,需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要实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目标,也就是要实现从硬联通到软联通、新联通,从传统强项到新兴领域,从中国倡议到“三共”原则,从企业主体到让时间打造精品企业、项目的转变。
(一)补足软联通、心联通短板,提升塑造力
在实践中,“一带一路”软联通建设包括两大发力点,即规则、标准和机制层面的对接,以及文化、理念和价值层面的对接。我们要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我们要联通技术、产品、专业服务、民心……实现双向的获取与供给并重的联通。
(二)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
我们要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发展,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重视低碳环保;要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充分利用数字革命、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健康福祉,建设健康丝绸之路。
同时,中国将面临的是来自美国和欧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激烈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方面,国际社会有大量的需求,我们的企业也有巨大的优势,所以我们不害怕竞争、欢迎竞争。这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我们的倡议是开放式、包容式的,是寻求合作的,不是排他的。
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方面,我们有着成功的经验。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宁德时代这一新能源企业。宁德时代是全球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2021年已有278.7亿元收入来自海外,占全部营业收入的21.38%。
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方面,我们重要的竞争优势就是跨境电商。据商务部统计,跨境电商贸易价值占全球贸易的35%,全球12%的消费者至少每周跨境网购一次。
在建设健康丝绸之路方面,我们也有很多可以发力的地方。比如,适时成立“一带一路”公共卫生援助基金,在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基础上,发挥企业力量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立李时珍药坊、华佗医院等。
(三)坚持“三共”原则,加强与第三方市场合作
坚持“三共”原则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部分。“三共”原则,即共商、共建、共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当前,第三方市场合作已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模式。我国已与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瑞士、奥地利、加拿大等14个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常见类型分为产品服务类、工程合作类、投资合作类、产融结合类、战略合作类五种,并收纳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21个案例。
第三方合作应该是“1+1+1>3”的合作,是典型的合作共赢模式。但是,第三方合作目前也面临着重要挑战。由于美、英和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干涉我国内政,严重干扰了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第三方合作项目的展开。这就需要我们在相关合作中,具备相应的战略智慧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在充满竞争和怀疑的环境中做到增进信任、减少疑虑,在新型全球化时代下努力构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合作关系,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四)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政府是引导,企业是主体。所以,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总能看到我国重要国际企业领导的身影,他们的发言也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何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的质量?那就是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中实现企业的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我们的企业不仅要从“走出去”发展到“走进去”,得到认可,甚至建立我们的标准、资质,还要进一步发展到“走上去”,从文化和理念上形成中国品牌、中国精神,打造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
通过总结“一带一路”建设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启示与思考:一是风险与机遇是同在的;二是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实现战略对接、项目对接、规划对接的过程中,也需要实现智慧对接,即打通己学和彼学;三是共建“一带一路”需要的是实践、行动派,这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经验,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重要法宝。四是“一带一路”不仅是一个物理联通的工程,更是一个通心的工程,通的是民心、人心。
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是洞察全球经济和政治发展态势之后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决策。就像改革开放一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是先于国际社会的,是我国对全球发展的特殊贡献,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战略远见。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的重要表述
关于全球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强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同时,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发展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是完全契合的,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议程也同样高度吻合。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的重要发言,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系列关于发展的重要论断。
第一,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9月,联合国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呼吁世界各国以此为指导积极行动起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当次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第二,发展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亚信第四次峰会,在讲话中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指出“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强调亚洲“应该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提出“发展就是最大安全,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第三,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发表了《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提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将发展上升为根本性问题,指出“要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第四,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提出三个“唯有”——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2021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呼吁“推动各国加强发展合作、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
(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点领域
全球发展倡议涉及八个重点领域,包括: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
全球发展倡议为全球发展事业指明了方向,推进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加快落实,推动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王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院长)
文章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