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发布日期:2023-09-28
 

  我省民政部门做实做细民生保障工作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慈善事业发展等多项民政工作作出部署,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省民政厅积极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立足本职工作,把民政工作做实、做细,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民政力量。

  兜牢民生底线,提升救助质效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8月初,肥东县撮镇镇赵光社区的朱先生接到社区通知,他申请的低保已成功办理。除享受每月1000余元最低生活等保障金之外,每年的居民医保也能获得更多减免。“对我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朱先生说。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逐渐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逐步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扶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全省目前已建立“救急难”互助社4000余个,为遇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等困难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帮扶。

  发挥兜底保障政策“雪中送炭”作用,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模式,推动低保扩围增效,适度放宽申请救助的财产限制,力争到今年底全省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数达到低保对象人数的10%,形成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周小平说。

  优化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

  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最基础的一环。今年6月,怀宁县公岭镇庆丰村84岁的特困供养户查何苟老人的家迎来了适老化改造,民政部门聘请的第三方机构上门为其安装了报警器、扶手、坐便器、网络线路等家庭适老设备,极大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通过积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半年累计为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8866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459户,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36个、老年食堂(助餐点)2341个。”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代祥华介绍,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之余,我省不断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新路。

  9月1日、2日,安徽省第七届“老博会”在合肥召开,从养老机构到医养机构、适老化企业、智慧养老科技企业、康复辅具企业、养老金融服务机构,整场博览会产品涵盖整个养老全产业链。

  同时,我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搭建平台,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与中国康养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揽子康养项目在合肥、黄山逐步落地。宣城、池州等地抓住旅居式、候鸟式养老模式机遇,结合境内优质生态环境,建设康养基地,通过环境留人,发展养老经济。

  推动社会向善,助力善行安徽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7月19日,全省启动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通过建立具有独立筹款功能的村社互助基金,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治理、造福村社群众。

  引导公益慈善资源下沉,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我省指导各地以社区(村)或乡镇(街道)为单位广泛建立社区(村)基金,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帮困扶弱、盘活资源、激发潜能的作用。“目前,全省社区(村)基金试点超1200只,募集资金超4900万元,已使用2200余万元善款。”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李磊表示,持续推动“善行安徽”行动走深走实。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我省加大慈善和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共培育慈善组织396家,其中具有公募资格的82家;志愿服务组织900多个,志愿服务队4.3万支,志愿者超1300万人,不断夯实慈善事业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我们将借助‘慈善一日捐’和‘安徽慈善宣传周’活动,宣传慈善法规、慈善典型事例、慈善楷模人物等,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观念深入人心,大力营造‘崇德向善、互助互爱’的浓厚氛围。”李磊说,着力打造慈善品牌,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道德滋养。

文章来源 :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发布日期:2023-09-28
   

  我省民政部门做实做细民生保障工作

  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社会救助、养老服务、慈善事业发展等多项民政工作作出部署,彰显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省民政厅积极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立足本职工作,把民政工作做实、做细,为奋力走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新路贡献民政力量。

  兜牢民生底线,提升救助质效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8月初,肥东县撮镇镇赵光社区的朱先生接到社区通知,他申请的低保已成功办理。除享受每月1000余元最低生活等保障金之外,每年的居民医保也能获得更多减免。“对我来说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朱先生说。

  近年来,我省扎实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政策日趋精细化、精准化,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逐渐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逐步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扶有效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全省目前已建立“救急难”互助社4000余个,为遇重病、重残、重大变故等困难家庭和个人提供救助帮扶。

  发挥兜底保障政策“雪中送炭”作用,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下一步,我们将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推进‘物质+服务’多元化救助模式,推动低保扩围增效,适度放宽申请救助的财产限制,力争到今年底全省低保边缘人口、支出型困难人口数达到低保对象人数的10%,形成分层分类梯度救助格局。”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周小平说。

  优化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

  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是实现“老有所养”最基础的一环。今年6月,怀宁县公岭镇庆丰村84岁的特困供养户查何苟老人的家迎来了适老化改造,民政部门聘请的第三方机构上门为其安装了报警器、扶手、坐便器、网络线路等家庭适老设备,极大方便了老人的生活。

  “通过积极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半年累计为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8866张,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36459户,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236个、老年食堂(助餐点)2341个。”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代祥华介绍,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之余,我省不断探索养老产业发展新路。

  9月1日、2日,安徽省第七届“老博会”在合肥召开,从养老机构到医养机构、适老化企业、智慧养老科技企业、康复辅具企业、养老金融服务机构,整场博览会产品涵盖整个养老全产业链。

  同时,我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搭建平台,加快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与中国康养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一揽子康养项目在合肥、黄山逐步落地。宣城、池州等地抓住旅居式、候鸟式养老模式机遇,结合境内优质生态环境,建设康养基地,通过环境留人,发展养老经济。

  推动社会向善,助力善行安徽

  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7月19日,全省启动实施“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通过建立具有独立筹款功能的村社互助基金,助力乡村振兴、强化基层治理、造福村社群众。

  引导公益慈善资源下沉,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我省指导各地以社区(村)或乡镇(街道)为单位广泛建立社区(村)基金,充分发挥社区慈善帮困扶弱、盘活资源、激发潜能的作用。“目前,全省社区(村)基金试点超1200只,募集资金超4900万元,已使用2200余万元善款。”省民政厅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处处长李磊表示,持续推动“善行安徽”行动走深走实。

  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我省加大慈善和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力度,截至目前,共培育慈善组织396家,其中具有公募资格的82家;志愿服务组织900多个,志愿服务队4.3万支,志愿者超1300万人,不断夯实慈善事业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我们将借助‘慈善一日捐’和‘安徽慈善宣传周’活动,宣传慈善法规、慈善典型事例、慈善楷模人物等,弘扬慈善文化,推动慈善观念深入人心,大力营造‘崇德向善、互助互爱’的浓厚氛围。”李磊说,着力打造慈善品牌,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道德滋养。

文章来源 :安徽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