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已经“满月”。监测数据显示,医改后北京市药品采购费用和药占比均有所下降,市卫计委表示这符合医改的预期,以药养医的机制已不复存在。
医院“以药养医”早已广为诟病。北京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应该说顺应了民意,走在了前列。目前来看,医改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用北京市卫计委的说法,符合医改的预期,以药养医的机制已不复存在。以药养医机制成为了“历史”,这是好事一桩,说明医改获得了成功,患者的用药成本真的降了下来。然而,不知是因为有新的“政策规定”,还是有的医院“故意”而为,患者就诊开药又遭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遇到了“少开药多挂号”的烦恼。比如,患者周先生表示,自己过去每次开两盒药,医改后医生说只能开一盒,一盒药虽然便宜了4.64元,一个月四盒便宜了18.56元。但是却要多挂两次号,以前一个月挂号两次自费10元钱,现在挂号四次自费40元。他表示,药费是便宜了,但挂号费却变多了。虽然周先生也曾想过去社区开药,但是社区医院没有这种药,只能继续在大医院开药。
说起来,医改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患者的用药成本,方便患者及时用药。怎么医改后反而让患者感到了不便宜、不方便、不痛快了呢?比如,过去能够一次开两盒药,为何现在就只能开一盒药?是国家真的出台了新的规定,还是医院“变相”从挂号费中增收,以达到“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目的,这个问题看来需要深入“解剖”分析。不可否认,医改之后,药费下降对医院收入有较大的影响,但是作为医院也不能在“多挂号”上打主意,让患者翻来覆去挂号吧,如此频繁遛患者的腿、掏患者的腰包,又怎能让患者心情舒畅?
其实,医改之后,不止一些患者在开药上遭遇“多挂号”的难题,在门诊输液方面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女孩因支气管肺炎在通州区一家医院就诊,根据其病情医生建议她输液五天。拿到医生的处方单后,女孩的妈妈发现,处方单上只有一天的药量,这意味着输液五天中,每天都要重新挂号开药。患者的妈妈为此表示很困惑:以前在这家医院看病,输液三天,大夫开一张单子我就把三天的药拿齐了,每天过来直接输液就可以了,现在要挂五次号,医事服务费需自费10元,输液五天下来,仅挂号费就花了50元钱。输五天液,需挂五次号,开五次药,说实话,这种治疗方式也实在太有些难为患者了,更谈不上是方便患者。
过去我们常说一些单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果不其然,医改之后,一些医院的“下有对策”就纷纷“出笼”。这恐怕让众多患者的心里很不痛快,是该给医改点赞呢,还是该吐槽?对于“多挂号”的这个问题,看来不能不引起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笔者以为,“少开药多挂号”的做法非常不合理,其中不只是增加了患者看病成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增加患者看病的环节和流程,也人为加重了患者的各种负担,尤其是往来医院的次数,耽误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笔者以为,“少开药多挂号”的做法不是便民利民之举,这种变相增收的做法理当叫停,尤其是要对那些自行制定“多挂号”土政策的医院进行督查治理。否则,医改改出了患者新的烦恼和怨气,岂不是背离了医改的本意和方向?
文章来源:法制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