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关注民生 从史记到孟子
发布日期:2023-03-05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时,“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担着中国最基层治理的重任。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为百姓真正做实事、造福一方,才是每个基层干部应当追求的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原文: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群众生活无小事。水价上调一分、公交涨价一毛,或是办证不用来回跑、少一道审批手续,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其意也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加倍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气热了,能否想到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们的清凉问题?天气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问题?上下班时,能否想到交通拥堵?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释义: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这样“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举重若轻,核心也在于“与民同心”。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

  从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们看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权谋机变的法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在先秦时代虽然有诸多针尖麦芒、颉颃龃龉之处,但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以民心向背为本。在这一篇中,老子描述中拥有至高境界的“圣人”,并不师心自用,而是以民心为己心。时下,许多引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举措,诸如上马环境污染项目、违规征地与拆迁、变卖国家资产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员“拍脑袋”决策,要么是从一己私利、政绩出发,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爱民”是立场,更是要求。说是立场,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爷”的思想,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不为一己私利或利益集团服务;说是要求,就是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虚头巴脑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为了“政绩”而做出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典出:《史记·殷本纪》

  原文: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镜子不会说谎,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美丑。同样不会说谎的,是群众的眼睛和话语。政策合乎实际、民众安居乐业,人民不会违心批评;反之,民众也不会粉饰。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会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达抗议。同样,民众最了解政策的好坏。对干部来说,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说好不算好,民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关注民生 从史记到孟子
发布日期:2023-03-05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

  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

  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

  地方全靠一官。

  ——习近平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11月27日)

  典出:河南南阳内乡县衙对联

  原文:同引用

  释义:这首封建时代官吏所写的对联,生动写出了地方官的定位与责任。对官吏来说,虽然名为“父母官”,但百姓才是官吏真正的“衣食父母”。同时,“郡县治,天下安”,地方官承担着中国最基层治理的重任。在习总书记心中,像焦裕禄那样,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算是尽到了责任,才能“遂了平生意”。在任上为百姓真正做实事、造福一方,才是每个基层干部应当追求的目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习近平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上的讲话(2014年1月20日)

  典出:清·万斯大《周官辨非》

  原文: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释义: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要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

  群众生活无小事。水价上调一分、公交涨价一毛,或是办证不用来回跑、少一道审批手续,对民众来说都是影响极大的事情。习近平引用这句话,其意也在于告诫党员干部,不要放过与群众有关的任何细节。每一分错误,在群众那里都会加倍负担;每一分改进,也都会具备乘数效应。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典出: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对我们这些小小县官来说,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感情。

  在中国画史上,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听着风雨吹动竹叶的声音,联想到民众的生活状态。一生在仕途上并不得志的郑板桥,在这里继承了同样潦倒的杜甫的精神——生活困苦的诗圣,在风雨中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天气热了,能否想到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们的清凉问题?天气冷了,能否想到居民的供暖问题?上下班时,能否想到交通拥堵?每一个干部都应该把这首诗当作镜子来照一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典出:《孟子·梁惠王上》

  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乎掌。

  释义:敬爱自己家的老人,也敬爱别的老人;呵护自己的孩子,也呵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手掌之上(喻非常容易)。

  孟子论述的核心,在于统治者要把“人之常情”推而广之、普惠民众。这样“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举重若轻,核心也在于“与民同心”。实际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也隐含着群众的观点:在做事的时候,干部要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从群众需要什么、如何思考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老子·第四十九章》

  原文:同引用

  释义:圣人以民心为己心,不师心自用,无所厚薄。

  从孟子、管子再到老子,我们看到,积极入世的儒家、权谋机变的法家、崇尚无为的道家,在先秦时代虽然有诸多针尖麦芒、颉颃龃龉之处,但在政治主张方面,有一点达成了共识:以民心向背为本。在这一篇中,老子描述中拥有至高境界的“圣人”,并不师心自用,而是以民心为己心。时下,许多引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举措,诸如上马环境污染项目、违规征地与拆迁、变卖国家资产等,其背后,要么是官员“拍脑袋”决策,要么是从一己私利、政绩出发,这就是以“己心”代替“民心”。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习近平《之江新语·主仆关系不容颠倒》

  典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

  原文: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对曰:“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又问曰:“意孰为下?行孰为贱?”对曰:“意莫下于刻民,行莫贱于害身也。”

  释义: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宽厚的行为,莫过于让民众安乐。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

  “爱民”是立场,更是要求。说是立场,就是要破除官本位、“官老爷”的思想,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不为一己私利或利益集团服务;说是要求,就是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时刻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虚头巴脑地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为了“政绩”而做出伤害群众利益的事情。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典出:《史记·殷本纪》

  原文: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

  释义:人在水中可以照见自己的样子,在民众中可以看出政治治理的状况。

  镜子不会说谎,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美丑。同样不会说谎的,是群众的眼睛和话语。政策合乎实际、民众安居乐业,人民不会违心批评;反之,民众也不会粉饰。即使能用一些手段“防民之口”,人民依然会用“道路以目”的方式表达抗议。同样,民众最了解政策的好坏。对干部来说,这是警醒,更是鞭策——自己说好不算好,民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