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是世界标准日,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国际标准推动积极改变”。标准和标准化对气象工作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作用,并正在促进气象事业向现代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拓展,气象管理职能的不断强化,气象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气象工作跨领域、跨专业、基础性、共享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因而,亟需利用标准化所具有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优势和特点,实现气象技术、服务和管理的统一化、规范化。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曾指出,气象工作专业性很强,标准渗透于气象工作的方方面面。标准具有方向性的作用,标准错位了,业务、服务和科研都会错位。有了相应的标准,气象服务机构就可以更好地把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社会,整个社会也能够更好地应用气象产品和服务,从而使气象工作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气象领域的国家标准37项、地方标准230多项,气象行业标准204项,涵盖气象主要业务服务领域的气象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气象标准化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标委)副主任孙波说,气象标准化工作发展很快,做得有声有色。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气象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视。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新文曾用“四个重要”概括了新时期气象标准化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即气象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预报预测、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履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引领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2年3月30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气象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气象标准化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该规划总结、分析了气象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提出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部门主导、社会参与,需求牵引、应用为本,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强化执行、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
为加强气象标准化工作,中国气象局从2006年开始着手组建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先后成立了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多个气象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前,气象领域的全国和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达到14个,基本实现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气象业务服务领域的全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也大力推进地方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截至目前,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气象地方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9月10日,中国气象局联合国标委印发《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以加强和规范气象标准化工作,增强气象标准的系统性、科学性、协调性和适用性,提升气象标准化工作对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由《气象标准化管理规定》《气象标准制修订管理细则》《气象标准化工作流程》《气象标准化工作手册》《气象标准编写指南》等构成的气象标准化制度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也先后制定了地方气象标准化工作管理的规定和细则,有力促进了地方气象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组织完成气象标准化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的开发,并进入试用阶段。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报批、复核、发布实施、复审等气象标准制修订程序,对于促进经验交流、加快成果转化、分解落实责任、细化操作流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升气象标准化的整体工作水平。
气象标准服务民生效益初显
《热带气旋等级》《气象干旱等级》《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和《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一批重要国家标准和重要气象行业标准的制定,在规范全行业的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气象干旱等级》是2006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8个气象国家标准之一,是我国首次发布的用于监测干旱灾害的国家标准。该标准结束了我国气象干旱监测和评估技术方法多、各地和各部门所得出的干旱等级不一致的历史,使我国在气象干旱监测、影响评估等方面有了统一标准,气象干旱监测技术和评估方法将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干旱监测和评估将有章可循。该标准在抗击西南特大干旱气象服务工作中效益突出,得到世界气象组织的认可和推荐。
《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条件等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紫外线指数预报》等多项适应行业需求、融合行业技术的标准的实施,在推进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常态化建设、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中得到了实践检验。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用电需求气象条件等级》《城市火险气象等级》《空气质量预报》等气象标准的发布和实施,为进一步深化城市气象服务、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基础。
气候资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中国气象局在强化风能、太阳能以及云水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推进相关标准的研制,《风电场气象观测及资料审核、订正技术规范》《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等重要标准已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好评。《太阳能光伏发电预报方法》《风电场风速和风电功率预报准确率评判方法》《小型水力发电站汇水区降水资源气候评价方法》《区域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等十余项标准项目也已取得立项并抓紧编制。另有近50项标准项目纳入了“十二五”气象标准制修订要目。这些工作为规范相关业务服务工作和开拓业务领域、满足服务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依据。
此外,在国标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气象局启动“深圳市国家级气象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2011年4月,该项目全面启动。今年,深圳市地铁运营企业无一因台风、暴雨出现安全事故。两年来,深圳市地铁运营公司有效处置了200多起大风、暴雨预警信息,气象防灾减灾效果凸显。
今后,气象标准化工作将继续坚持紧贴需求、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立足民生,面向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完善气象标准化制度,加快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推进标准信息化进程,探索标准应用实施的有效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