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扬州市文化馆,57岁的徐炳顺正在参加扬州第五届老年艺术节参赛节目选拔,演唱的是扬剧《呼唤》选段,他扮演一位仗义疏财的钱老板,唱得有板有眼,演得有模有样。他是朱塘社区的“社区明星”,这次想要站到有电视转播的大舞台上,演给全市人看。
扬州市文化馆,圆了无数的“草根明星梦”,馆长曹廷昌说:“文化馆紧挨市政府,为百姓提供了一个黄金地段的文化家园,门前的广场摆上凳子就是观众席,上了台阶场馆入口处一布置就是大舞台,周周有演出;每天文化馆里吹拉弹唱,欢声笑语,文化馆不但不收一分钱,还免费提供茶水。”
这是我省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我省到“十二五”末将建成文化强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被视作保障文化民生的“底层设计”。让群众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提高群众幸福指数,我省成就斐然,今年7月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验收,苏州得分排名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有国家一级图书馆63个、文化馆81个、博物馆5个,总数均列全国第一;全省万人拥有文化设施面积达1168平方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00个,从业人员4770人,平均每个站达到近3.7人,名列全国前茅;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实现了对公众免费开放,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许多常年开展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如南京的“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南通的“江海行”文化进社区活动,徐州的“舞动汉风、动感彭城”,盐城的“激情大舞台、魅力新盐城”,镇江的“魅力京口”,泰州的“百姓大舞台”等活动,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
既要有“免费午餐”,也要有“文化大餐”,我省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将一批舞台精品低票价投放市场,带给百姓艺术的享受。在今年上半年首届江苏艺术展演月上,省文化厅共组织了32省内外剧目,既有我省刚创排的精品原创话剧《枫树林》,也有上海越剧团50年长演不衰的越剧《红楼梦》,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三重奏音乐会,为了贯彻“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宗旨,所有演出实行低票价,最高280元,最低50元,还特别对军人、学生、民工、城市低收入者推出30元的超低票价,让老百姓真正欣赏到高雅艺术。据统计,展演月共售出5万余张票,创下了江苏公益性演出上座率的新纪录,也让我们看到了公众对于文化精品的消费热情。
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来,各地大量压缩各类节庆活动、杜绝奢华演出,节约的经费大量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和惠民演出中,摆捧场、讲面子、好攀比的风气得到遏制,真正繁荣演出市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好事、实事多了起来,例如在刚刚开幕的第十三届南京文化艺术节,引进剧目最低票价50元,市属剧团演出最低票价为20-60元,公益交响音乐会、部分展览展示,均向市民免费开放。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进入了数字时代。9月26日,沭阳县周集村文化活动室内,五台电脑前都坐着人,村民沈立清正在电脑上看一本如何维修拖拉机的电子书。这里的电脑连接南京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库,122万册图书可供24小时调阅,一块电脑屏就打开了一扇观察世界的窗户,拉平了城乡信息的鸿沟。
而在无锡的农村文化室,已经打造了一个整合物联网技术和海量数字资源的信息平台,有超过110万本电子图书、11万种电子期刊、400多种实时电子报、长达百万分钟的视频资料等可供读者免费浏览,甚至还有天气预报和农产品价格的实时报告。
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上剧场等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工程如火如荼,全省已有37个市、县(市区)图书馆建立了规模不等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效益日益显现。省文化厅与省财政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力争通过5年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的通道,以及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手机、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向全省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我省正在拟定的《江苏省公共数字文化系统建设标准》为全国首创。
截至目前,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已初见成效,一张高水平、多层次、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正在融入百姓生活,它让民生幸福变得更具时代感,更加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