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大嶝街道双沪社区居民许水吉,这几天有点“睡不好”。他的兴奋,来源于社区居委会的一纸通知——作为社区困难家庭补助对象,从这个月开始,他每个月将可多领取200元的老人养老补助。
被翔安当地居民称作民生“新十五条”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起实施以来,在社会上持续“发酵”。翔安区副区长陈佳锻昨天上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目前,翔安区在“推动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困难家庭老人养老补助”、“实施保障性就业补贴”、“加强技能培训,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辖区内各类企业招用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扶持产业发展,引进手加工业”、“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七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补血”转换成“造血”
每年4亿元——与翔安区民生保障工作相对应的,是这样一个数字。这种“大手笔”的举措,不仅开了翔安区的先河,在整个厦门市也树立了一个典范。
30—50周岁翔安户籍的劳动者在市、区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证书的,由区财政按厦门市上年度月社会平均工资的80%给予个人培训期间工资性补贴(每人每天约102元);男年满45周岁、女年满40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自筹资金一次性缴纳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8000元参保补助;困难家庭的68周岁及以上的被征地人员和退养渔民,将得到每人每月200元的老人养老补助……被征地农民、退养渔民,今后的生活,将不会再有后顾之忧。陈佳锻介绍,《实施意见》从帮助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职业院校学习、推行创业补贴政策、提高社保补贴标准等十五个方面,为他们提供着强有力的后盾。
事实上,让老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努力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上学、就医问题,翔安区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在陈佳锻看来,今年出炉的民生“新十五条”政策覆盖范围更广、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将原来的对农渔民“补血”,进一步转换成了“造血”。
在家门口刷卡领养老金
不远的将来,翔安参保群众领取养老金可能无需再“出门”了。据透露,交通银行pos机取款点,接下来将直接设立到各个村(居),从而最大限度地方便参保群众。这只是《实施意见》带来的一个“小变化”。陈佳锻说,近几个月来,一场场规模空前的变革,已经在翔安区社保、就业、就医、就学、创业等方面全方位铺开,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把信息、关爱、实惠快速输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初,翔安区人社局就组织各相关部门及各镇(街)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政策宣传,惠民利民政策,很快家喻户晓。
与此同时,记者昨日了解到的一组数字也格外令人瞩目——今年截至目前,翔安区共举办招聘会51场,2253家次企业参加,提供岗位95756个次,现场签订意向5173人。越来越多的翔安区退养渔民、失地农民开始走进工厂、走进企业,开始了他们期盼已久的新生活。
至于接下来的工作计划,陈佳锻说,翔安区将继续落实“十五条”优惠政策,加强人社、财政、计生、地税、交通银行及各镇(街)等部门的工作协调,确保被征地对象、退养渔民及时参保并享受退养待遇。
加大社保补贴力度,实现老有所养;加大培训补贴,提高技能助就业;多措并举,营造创业条件和氛围;扶贫济困,提高最低生活水平。透视新政策,这便是翔安老百姓最关注的四大内容。有了它们,这里困难群体的“幸福梦”,不会再遥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