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护佑民生冷暖 共促和谐发展
发布日期:2023-02-16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三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其主题定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旨在凸显气象服务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彰显世界气象组织及各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信念。

  观天测候,掌握气候规律,预知未来天气变化,并据此趋利避灾,古已有之,今更胜昔。翻开人类文明史,有关天气气候的记载难计其数。包括中国在内的文明古国发明了许多巧妙的气象观测仪器,记载了许多重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17世纪中叶,人类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探索推断未来天气。此后,大气无国界、准确气象预报要靠全球气象合作的共识逐渐形成并付诸实践、不断发展。

  1963年,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了世界天气监视网,树立了国际合作的里程碑。50年来,随着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世界天气监视网日臻完善,实现了对全球大气、海洋、水的全天候、高分辨观测,实现天气、气候和水的基本观测资料在各国和地区间共享共用,人类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不仅如此,世界天气监视网还致力于改进气象和海洋监测、天气预报产品的全球分发,特别是高影响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预警等,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服务与人类安全福祉的紧密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气象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在世界天气监视网及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地球观测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世界天气监视网中举足轻重的亚洲区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不仅是全球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同时承担着全球气象信息系统中心任务。我国有419个地面观测站、87个高空观测站被列入全球气象监测网,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观测资料为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在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发挥了突出作用,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目前,我国已建立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主要气象灾害已经实现测得到、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5年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 GDP的比例由1.22%降低至0.6%。这一切有赖于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不断投入,离不开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世界各国在防御自然灾害上拥有重大共同利益,肩负重大共同责任。几十年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使得人类在减轻天气、气候和水等相关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方面效益显著,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趋势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极端天气气候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还将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融市场波动,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使其日趋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凝聚共识,共同探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紧紧依靠并推动气象科技进步,深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合作交流,健全全球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早识别、早预警、早防备,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深入探索天气气候规律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着力降低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面临的气候风险,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动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计划的实施,加强全球范围内气候预测、产品和信息的提供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决策者提供坚实有力的参考依据;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得为天气气候服务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中汲取不竭发展动力。

  情牵风云变幻,心系民生冷暖。“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崇高使命与我国气象部门“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一脉相承。我们将加大气象观测“天罗地网”的时空密度,强化全天候、专业化、高密度的立体监测能力,既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度和时效性,还要做好滚动预测及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实现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无缝化”对接,让可感可知的气象预报随时随地陪伴百姓左右;我们将推动综合气象观测、预测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的互动式发展,继续深化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做好面向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工作,提升百姓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可懂可用的气象服务能在第一时间被获取。

  广大气象工作者将始终把百姓安危作为衡量气象服务的最高标准,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好的天气气候服务满足民生发展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护佑民生冷暖 共促和谐发展
发布日期:2023-02-16
   

  今年3月23日是第五十三个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组织将其主题定为: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庆祝世界天气监视网50周年,旨在凸显气象服务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彰显世界气象组织及各国家和地区气象部门进一步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和信念。

  观天测候,掌握气候规律,预知未来天气变化,并据此趋利避灾,古已有之,今更胜昔。翻开人类文明史,有关天气气候的记载难计其数。包括中国在内的文明古国发明了许多巧妙的气象观测仪器,记载了许多重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17世纪中叶,人类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探索推断未来天气。此后,大气无国界、准确气象预报要靠全球气象合作的共识逐渐形成并付诸实践、不断发展。

  1963年,世界气象组织推出了世界天气监视网,树立了国际合作的里程碑。50年来,随着气象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世界天气监视网日臻完善,实现了对全球大气、海洋、水的全天候、高分辨观测,实现天气、气候和水的基本观测资料在各国和地区间共享共用,人类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不仅如此,世界天气监视网还致力于改进气象和海洋监测、天气预报产品的全球分发,特别是高影响天气和气候条件的预警等,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服务与人类安全福祉的紧密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气象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有力推动者,在世界天气监视网及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地球观测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世界天气监视网中举足轻重的亚洲区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不仅是全球亚洲区域气象通信枢纽,同时承担着全球气象信息系统中心任务。我国有419个地面观测站、87个高空观测站被列入全球气象监测网,7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观测资料为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接收,在防御气象灾害、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发挥了突出作用,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

  目前,我国已建立地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立体化综合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水平、精度、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对主要气象灾害已经实现测得到、报得准、发得出、用得上。5年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死亡人数较上一个5年减少了近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占 GDP的比例由1.22%降低至0.6%。这一切有赖于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对气象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不断投入,离不开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世界各国在防御自然灾害上拥有重大共同利益,肩负重大共同责任。几十年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使得人类在减轻天气、气候和水等相关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方面效益显著,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多发重发趋势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极端天气气候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同时,还将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金融市场波动,乃至威胁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使其日趋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解决的紧迫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凝聚共识,共同探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紧紧依靠并推动气象科技进步,深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技术合作交流,健全全球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和资源共享平台,早识别、早预警、早防备,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深入探索天气气候规律特别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规律,着力降低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安全和公共卫生等面临的气候风险,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大力推动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计划的实施,加强全球范围内气候预测、产品和信息的提供与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决策者提供坚实有力的参考依据;增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使得为天气气候服务产生更多、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中汲取不竭发展动力。

  情牵风云变幻,心系民生冷暖。“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崇高使命与我国气象部门“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一脉相承。我们将加大气象观测“天罗地网”的时空密度,强化全天候、专业化、高密度的立体监测能力,既要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度和时效性,还要做好滚动预测及有针对性的气候服务,实现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无缝化”对接,让可感可知的气象预报随时随地陪伴百姓左右;我们将推动综合气象观测、预测预报和公共气象服务的互动式发展,继续深化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做好面向各行各业的气象服务工作,提升百姓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使得可懂可用的气象服务能在第一时间被获取。

  广大气象工作者将始终把百姓安危作为衡量气象服务的最高标准,顺应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好的天气气候服务满足民生发展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善全球气候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