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流量竞争中,自嗨的电商平台更看重的是消费者是不是买,而不是消费者是不是需要。这无疑偏离了购物节的初衷,也忽视了消费者对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期待。消费者期待的不仅仅是电商平台在营销策略上的推陈出新,还期待更贴心、更多元的购物体验,期待电商平台能够挖掘更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
“双11”即将到来,多家媒体报道称,电商平台推出各种花式营销,出现了“组战队盖楼”等新奇玩法,但“烧脑”的优惠券计算方式令不少消费者心生厌倦。同时,电商平台上的一些商家面对高企的推广费、人工费、平台抽成等,也表示“玩不起”而萌生退意。
这些抱怨、质疑、无奈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更加理性和冷静的态度看待这个持续11年之久的购物狂欢节。消费者不再是一味地疯抢便宜货,而是试着跳出套路,综合考虑时间成本、消费需求,看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实惠。商家则重新审视经营成本、经济实力,看能不能赚到钱。这背后的实质是现有的消费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亟待创新和升级。
不得不说,在越来越理性和冷静的消费者面前,电商平台优惠促销仍然套路不断,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自嗨,而自嗨的高潮部分就是不断突破的成交额。这种自嗨的背后有其内在的生存逻辑——争夺有限的流量。观察近年电商平台“双11”的优惠活动会发现,普遍具有玩法复杂、持续时间长、提前锁定等特点。随着竞争者越来越多,电商平台试图通过延长优惠套路来黏住消费者。而拥有千亿级的成交额,则可以让平台在同台竞技中,狠狠地刷一下存在感,吸引更多眼球,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据媒体报道,今年“双11”,“下沉市场”成为新的关键词,这本质上是电商平台对于农村流量的争夺。而从消费者和舆论的反应来看,电商平台对于流量的疯狂争夺,沉迷于成交额突破的自嗨,反而让其失去了部分流量。“双11”活动中套路消费者的优惠计算方法、数字增长的狂欢正在消耗消费者的精力和耐心。
在激烈的流量竞争中,自嗨的电商平台更看重的是消费者是不是买,而不是消费者是不是需要。这无疑偏离了购物节的初衷,也忽视了消费者对消费模式转型升级的期待。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不买账的消费者在期待着“双11”的改变,期待消费模式的升级。因此,就电商平台来说,长远来看,应该摒弃对于量的单一追求,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多在提升服务上做文章,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
一方面,这是电商平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双11”成交额不断取得突破,但事实上,互联网流量红利正逐步消失,平台需要更多地挖掘存量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更多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变自嗨为共鸣、联欢。另一方面,消费升级倒逼供给端提升质量。消费需求注重个性化、高品质,消费者也更加看重消费体验,这就要求电商平台在“双11”活动中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满足多元的消费需求,创造新的增长点。
“双11”从一家电商的促销活动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消费节日,已经成为观察消费的一个重要窗口。
消费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我们不仅要看其量的增长,还要看质的变化。在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需求也在升级,这要求生产者不断创新消费模式去满足这种升级的趋势。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的“双11”是对电商平台消费模式创新的一次集中检阅。电商平台在“双11”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风向标式引领作用。消费者期待的不仅仅是电商平台在营销策略上的推陈出新,还期待更贴心、更多元的购物体验,期待电商平台能够挖掘更多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