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动态>>
民生动态
打好防汛抗洪突击仗和准备仗
发布日期:2023-02-16
 

  在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暴雨洪涝占据前四。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极端天气,南方一些地区洪涝灾害加重。5月11日以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9个省份约80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经历过去年的严重汛情,不少人心有余悸:今年的洪涝灾害是否会超乎寻常?

  据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汛情属于正常年份范围,当然并不排除后期汛情发展的可能。由此来看,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但正所谓“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科学应对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每一次灾情都是一次检验应急处突能力的战役。时下,我国综合防汛抗洪能力已今非昔比,长达31.2万公里的5级以上堤防成为抵御洪水的“钢铁长城”。今年以来,水利部门加快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督促各地及时修复去年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完成率已达94.4%。正在构建中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人民群众面对自然灾害的底气所在、信心所系。

  但做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打好突击仗和准备仗。险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面对灾情,必须快速反应、科学救援,与时间赛跑。当然,事前的“防”比灾后的“救”更重要。抓早防小,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必须做好预测、预警、预案工作。例如,精准高效的气象、水情监测预警,有助于将风险化解于萌芽阶段;做好人员、物资、蓄滞洪区运用等准备,是快速反应、快速调度的必要前提。

  科学技术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优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山区群众及旅游人员提供准确预警信息。这也说明:为决策、逃生、救援留出宝贵时间,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进展,让防汛“耳目”更敏锐。当然,运用科技手段,必先树立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思维、分析防汛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素养,防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防汛抗洪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遵循科学规律,更要协同高效。其一,气象部门及时预警,水利部门精细调度,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激发应急管理改革的“化学反应”;其二,上下游各省市、干支流各地区形成“一盘棋”意识,杜绝各自为战;其三,强化水库群、水闸、分洪河道、蓄滞洪区等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形成防汛合力;其四,政府、军队、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有效参与,在安置群众、募集物资、灾后重建等方面各展其长。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来减少不利影响。防救协同,部门联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的作用,相信我们一定能打好防汛抗洪的有准备之战。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智库动态
打好防汛抗洪突击仗和准备仗
发布日期:2023-02-16
   

  在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中,暴雨洪涝占据前四。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极端天气,南方一些地区洪涝灾害加重。5月11日以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等9个省份约80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经历过去年的严重汛情,不少人心有余悸:今年的洪涝灾害是否会超乎寻常?

  据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从目前情况看,今年汛情属于正常年份范围,当然并不排除后期汛情发展的可能。由此来看,大家不必过于担心。但正所谓“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相关部门必须做好科学应对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每一次灾情都是一次检验应急处突能力的战役。时下,我国综合防汛抗洪能力已今非昔比,长达31.2万公里的5级以上堤防成为抵御洪水的“钢铁长城”。今年以来,水利部门加快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督促各地及时修复去年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完成率已达94.4%。正在构建中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成为人民群众面对自然灾害的底气所在、信心所系。

  但做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打好突击仗和准备仗。险情就是命令,救援刻不容缓。面对灾情,必须快速反应、科学救援,与时间赛跑。当然,事前的“防”比灾后的“救”更重要。抓早防小,下好防灾减灾“先手棋”,必须做好预测、预警、预案工作。例如,精准高效的气象、水情监测预警,有助于将风险化解于萌芽阶段;做好人员、物资、蓄滞洪区运用等准备,是快速反应、快速调度的必要前提。

  科学技术是抵御自然灾害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效应用,显著提升了我国洪水预报能力;优化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为山区群众及旅游人员提供准确预警信息。这也说明:为决策、逃生、救援留出宝贵时间,必须依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进展,让防汛“耳目”更敏锐。当然,运用科技手段,必先树立科学意识。养成科学思维、分析防汛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群众素养,防汛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防汛抗洪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遵循科学规律,更要协同高效。其一,气象部门及时预警,水利部门精细调度,财政部门下达资金,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激发应急管理改革的“化学反应”;其二,上下游各省市、干支流各地区形成“一盘棋”意识,杜绝各自为战;其三,强化水库群、水闸、分洪河道、蓄滞洪区等水工程的联合调度,形成防汛合力;其四,政府、军队、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有效参与,在安置群众、募集物资、灾后重建等方面各展其长。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来减少不利影响。防救协同,部门联动,有效发挥应急管理体系的作用,相信我们一定能打好防汛抗洪的有准备之战。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