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够探底?王一鸣认为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投资的“软着陆”;化解过剩产能实质性启动;新动力能够抵消旧动力的衰竭。
“2016年下半年或明年,中国经济有望阶段性企稳,但前提是要进行结构性改革,重构新的平台,结构性改革是一个持久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3月19日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经济峰会的分会场“2016年宏观经济展望与结构性改革”上说。
王一鸣表示,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一系列重大阶段性变化,从需求端看,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度回落,汽车销售增速也在回落,都进入到个位数甚至零增长,相关联的产业如钢铁、水泥、建材等的增长都在大幅度下降。从供给端看,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劳动力供给同样处于减少的趋势。
王一鸣认为,现在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已经有五年多了,国际社会都很关注。中国和日本、韩国相比,三个国家同样经历过高速增长阶段,但从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减速的过程更加缓和。
中国经济如何才能够探底?王一鸣认为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投资的“软着陆”。
固定资产投资2016年有望逐步见底,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经从过去20%-30%的增长回落到10%,可能还会有下降的空间。当前,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是房地产投资。近两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经历了大幅度的回落,几乎在逼近零增长。当前,尽管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非常活跃,但是三四线城市库存量仍然很大。随着去库存进一步进行,房地产投资有望逐步见底。
另外,还有一个影响投资的是制造业,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3还要多。制造业投资增速未来估计还会有轻微下降的趋势,2015年已经达到8.1%,今年1—2月份是7.5%,随着去产能的实质性启动,制造业投资会逐步企稳。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尽管目前处在高位,但是也在回调。基础设施投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如果财政能够稳定,则基础设施投资也会逐步回稳。
第二,化解过剩产能实质性启动。
当前,过剩产能处置已经开始启动了,我们可以发现当前钢铁的价格和煤炭的价格在回稳和回升。去产能会面临很多阵痛但是势在必行。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几个风险:一是低效益陷阱。速度慢慢见底,但是如果效益没有回升,中国经济很难走出来。效益长期处在负增长状态,这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一个挑战。二是南北区域的分化。南方加工制造业规模比较大、转型比较早,而北方是资源密集地区,转型相对较晚。2015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份中只有天津是北方的省市,而增长最慢的5个省份几乎都在北方。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重构新的平衡。
第三,新动力能够抵消旧动力的衰竭。
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成本上升、约束持续强化,旧动力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中挖掘新动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中国新一轮改革将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中国正在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能。科技创新将助推中国提高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经济的潜在产出水平。
王一鸣强调,如果结构性改革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早些时候我国经济有望阶段性企稳,从现在判断来看能够实现6.5%的增长。但是,我国经济很难有强劲的反弹,因为增速回落是结构性因素决定的,未来很可能是“L”形的增长态势。推进结构性改革,既是歼灭战更是持久战,涉及到国企、土地、金融等多个领域的改革,为此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