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我们还要攻克最后的难关
——访民生智库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小宁
扶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务,更是中国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新春伊始,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强调和部署,不仅再一次为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最终战胜贫困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也为下一步开展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在2017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刊记者专访了我国民生领域专家、民生智库(原中国民生研究院)秘书长李小宁。近年来,李小宁潜心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的重要思想,收获了不少心得。采访中,他愉快地与记者进行了交流。
以习近平民生思想指导扶贫工作
李小宁谈到,此次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是全国各级扶贫工作的行动指针,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扶贫工作者的精神士气,对于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精准扶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正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习近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过程中,始终实践和履行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民生观的核心和灵魂。
为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习总书记在今年开年首谈扶贫时提出强化七个方面工作,为扶贫脱贫提供实战指南: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要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要加大扶贫劳务协作;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
同时,他还强调“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习总书记用“三个必须”强调脱贫要“实”。同时他还指出,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
早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他将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习近平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时刻注意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民意,保障人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民生问题,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扶贫脱贫工作基本历程和显著成效
人民的脱贫致富与党的好政策分不开。李小宁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初期,在收入分配领域最核心的政策就是打破平均主义,同时调整分配方式,全面引入经济激励,以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这样的改革措施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从1984年开始以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收入分配方面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的方法,打破工人吃企业“大锅饭”,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局面。1987年10月,当地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1994年,我国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果,全国范围内,农村绝对贫困人数减少到8000万人。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党和政府提出并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该计划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从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的十三年间,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了一倍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0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总体思路:提出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指导思想上有了非常重要的突破,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低工资标准,等等”。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发布。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等,这些政策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成绩举世瞩目。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扶贫贵在精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李小宁对记者说,“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扶贫思想。经过三年多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精准扶贫”思想不仅是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品格,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针对精准扶贫的具体方法,李小宁谈到,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整合扶贫资金和项目,重点投入贫困村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努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进村入户,从致贫根源入手,一村一户建立脱贫帮扶方案,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举措,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帮助群众拔掉穷根,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十三五”的规划目标之一是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目前按照我国贫困线(每人每天收入6.3元人民币)标准算,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为7017万人。这些数据显示我国要如期达到脱贫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更难的是要做到本质上的脱贫且不返贫。因此,扶贫开发工作不但要注重财富上的扶持,更是要注重致富能力的打造;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切实”要求,在扶贫重点上突出三大方向,在扶贫制度上要突出三项机制,从而做到精准扶贫且长效脱贫不返贫。
在扶贫重点上突出以下三大方向:一是因地制宜,突出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最根本最长远的扶贫;二是针对问题,突出基础扶贫,大力加强贫困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立足长远,突出生态扶贫。
战胜贫困 实现中国梦
李小宁认为,当前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如果是那样,就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李小宁认为,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导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当前和今后共同砥砺奋斗的目标,而人民幸福则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还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脱贫最后攻坚阶段,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应该牢记习总书记指示,“团结起来,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
(作者民生智库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
记者(祖国杂志:杨 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