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政的补贴和推动下,文化产业主体逐渐立起来,文化市场也逐渐繁荣起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政策影响性极强的产业,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也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向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所提出的成为支柱型产业的方向上迈进。当然,文化产业的政策也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政策和产业发展这二者之间其实是互动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在下一个10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会出现多个趋势。
首先,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10年也会一直如此。在政策层面,2003年至2013年,在文化政策方面最主要的着力方向就是推动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变为文化企业,这是所谓的改制。在十八大、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里谈到文化发展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因此,文化产业和政策的发展,也将从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型。从今年开始,政策的着力方向,正朝着创新方向去转变,面向所有有创新活力、有创新需求的文化主体。
例如曾研究的文化产业税收问题,大量税收政策在给予企业支持和优惠的同时,也应平等地面向文化主体。
其次,从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转型。在前一个10年,尤其是在改制过程这10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大部分资金来自政府的投入。这一投入每年的增长幅度基本维持在15%左右,远远超于财政一般性的投入增长幅度。
曾有一个调查,许多文化企业的利润中超过10%的利润来自财政补贴,这其实是不正常的。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必须依靠市场,依靠自身活力,所以下一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要由政府投资转向社会投资。今年初,国务院和文化部等部委分别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3个文件,就是要发挥市场主体本身的活力,让社会资本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三,从资源模型向内容模型转型。文化产业发展源于资源,文化产业一方面得到了资源的支持,但另一方面也走向畸形。环顾全球任何一个国家,优秀的文化传媒企业,一定不是靠资源的。比如迪士尼的文化地产只是下游商业模式,并不是主营业务,其最核心的是内容、形象和商业模式的创造。所以,中国文化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应向内容创意转型。
最后,从消费文化到文化消费升级。中国的消费文化很发达,比如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可是文化消费却远远不足。笔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就像奢侈品消费,其实可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消费。这是政策极力推动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一定要依托于文化消费,而且要激励文化消费,让消费成为中国下一个10年文化产业最坚实的基础,而且也是最应该转型的方向。
魏鹏举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