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得到了全国上下的积极响应,并由此带动了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等多方面的变革。这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呈现出的最大亮点。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改善了环境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加快,新修订的环保法出台,严格程度超出人们预期;最高法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和出台《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强化了环境司法力度等。其次,国土空间开发更加绿色,已经开展的生态省(市县)创建和最近出台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也是对区域发展的重新部署。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经济体系的“绿化程度”在不断提高,近年来通过强化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和过载产能,正是为了腾出更大的资源环境空间发展绿色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目前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和20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不足,所以当时要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而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转变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足,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以及水、空气等环境要素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推动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首先恢复和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走绿色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正能量”,将有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这首先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有力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产业,只有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才能够生存和发展。例如山东省近几年连续提高了造纸行业的污水排放标准,加快了造纸行业的“绿色转身”。广东、上海等地因为较早感受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瓶颈,也率先开启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也有力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产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按照联合国环境署的绿色产业概念,我国的绿色经济现在约占GDP的10%左右。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光伏、风能等的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大气十条”的出台加快了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减排步伐,也开启了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环保产业的发展“蓝海”。未来,我国还将陆续出台针对水污染、土壤污染、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治理行动方案,这都将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
多年来,国家对汽车排放尾气标准不断收严,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使汽车、摩托车等告别了黑烟滚滚的形象,提高了我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可以算是汽车产业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目前,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第二次绿色革命,随着各种不用汽油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未来将实现零排放。
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正能量”,还需要破除绿色意识不够强烈、制度导向不够合理、环保投入不够充足等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都跟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认识有关。
长期以来,我国都把社会基本矛盾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成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但是,现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强大需求与我国人均资源水平不高、环境承载能力脆弱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基本的现象,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因此建议将“日益增加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我国有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也作为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表述,从而在根本上引导全社会扭转经济优先的发展战略,确立环境优先的发展方针。
夏光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