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魏鹏举:中国的文化消费远远不足
发布时间:2023-02-28

    实际上中国文化产业毫无疑问是一个政策性极强的产业,因为只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逐步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所提倡的要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但反过来,其实中国文化的政策,也需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说这二者的政策和产业的发展之间应该是互动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所以我想谈点个人理解,主要是我认为在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会有六个趋势:

  第一:从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型。为什么我又用这样一个显然有点同意的概念呢?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十年也会一直如此,文化产业的改革和文化政策的改革会一以贯之,但是我想说的重点是后面这个词,由前面十多年的改制向十多年的创新这样一个主题变化,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中共的十八大,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里面谈到文化发展的时候,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叫做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所以我说下一个十年,无论我们的政策和文化发展,要由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型。

  我觉得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政策层面,原本我们最主要的政策指向就是推动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变为文化企业,这是所谓的改制,这是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们在文化政策方面最主要的着力方向。应该说从今年开始,我觉得我们政策的着力方向,应该朝着创新方向去转变,面向所有有创新活力、有创新需求的文化主体。

  比如去年我们研究比较多的,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税收问题,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原来我们的大量税收政策是针对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以后我们的税收政策要平等的面向文化主体。第二,从文化产业本身来看,也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体制机制的转换,而是真的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有效创新,而且要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方面真正创新,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化市场,包括文化金融这一方面去勇于创新,所以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转型。

  第二:从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转型。在前一个十年,尤其是在改制过程这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量的资金是来自政府的投入的。既有来自公共财政的,针对文化传媒的大量投入,这个投入每年的增长幅度是远远超于财政一般性的收入增长幅度的,一般性的收入增长幅度大概维持10%左右,而每年财政用于文化领域的总体投入基本上维持在15%左右,这个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还有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各地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以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例,无论是中央文字办的还是北京市的,这个层面资金规模达到六七百亿左右,所以政府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但是这里面必须存在起到的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事业体制转过来的,所以需要政策的推动,需要政策的滋养,需要财政资金的补贴和推动。

      魏鹏举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魏鹏举:中国的文化消费远远不足
发布时间:2023-02-28

    实际上中国文化产业毫无疑问是一个政策性极强的产业,因为只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逐步发展,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所提倡的要成为国家支柱型产业。但反过来,其实中国文化的政策,也需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说这二者的政策和产业的发展之间应该是互动关系。

  正是基于这样的看法,所以我想谈点个人理解,主要是我认为在下一个十年,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政策之间的互动会有六个趋势:

  第一:从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型。为什么我又用这样一个显然有点同意的概念呢?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十年也会一直如此,文化产业的改革和文化政策的改革会一以贯之,但是我想说的重点是后面这个词,由前面十多年的改制向十多年的创新这样一个主题变化,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我们中共的十八大,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里面谈到文化发展的时候,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叫做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所以我说下一个十年,无论我们的政策和文化发展,要由改革改制向改革创新转型。

  我觉得这里面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政策层面,原本我们最主要的政策指向就是推动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转变为文化企业,这是所谓的改制,这是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们在文化政策方面最主要的着力方向。应该说从今年开始,我觉得我们政策的着力方向,应该朝着创新方向去转变,面向所有有创新活力、有创新需求的文化主体。

  比如去年我们研究比较多的,关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税收问题,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原来我们的大量税收政策是针对企业给予支持和优惠,以后我们的税收政策要平等的面向文化主体。第二,从文化产业本身来看,也一定不能仅仅满足于从体制机制的转换,而是真的要在商业模式上进行有效创新,而且要在企业的股权结构方面真正创新,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化市场,包括文化金融这一方面去勇于创新,所以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转型。

  第二:从政府投资向社会投资转型。在前一个十年,尤其是在改制过程这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量的资金是来自政府的投入的。既有来自公共财政的,针对文化传媒的大量投入,这个投入每年的增长幅度是远远超于财政一般性的收入增长幅度的,一般性的收入增长幅度大概维持10%左右,而每年财政用于文化领域的总体投入基本上维持在15%左右,这个增长幅度是非常大的。还有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各地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以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例,无论是中央文字办的还是北京市的,这个层面资金规模达到六七百亿左右,所以政府的投入力度非常大,但是这里面必须存在起到的积极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从事业体制转过来的,所以需要政策的推动,需要政策的滋养,需要财政资金的补贴和推动。

      魏鹏举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