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潘建成:锻造大国重器需要培育耐得住寂寞的创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7

文章来源:中国网

  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景气指数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2.8,比去年四季度上升4.9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2点,比全部工业高10.4点。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工业机器人增长29.6%,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新兴经济景气不断提升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从2014年开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被国际创新研究领域视为一个国家进入创新活跃期的时间窗口。近年来该项比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由2014年的2.02%上升至2017年的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已初步跨入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而在排名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里,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依然是偏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初步测算,2016年“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约相当于GDP的15.3%。换句话说,接近85%的经济增长动能依然是传统的。

  事实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而“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创新的结果。两者的关联,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目前我国的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而同口径计算的“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欧盟15国平均水平比有多大差距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各地过度关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排除出现不顾成效地将大量资金投入运动式创新活动中的可能。

  更重要的,即便这15.3%的新动能比重,依然是一个数量比重概念,并未体现创新的质量。比如最近爆发的“中兴通讯”事件,就充分反映了重视新动能中“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里的大国重器,事实上就是创新的质量体现。

  要锻造大国重器,就需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的丰富内涵。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二是要有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恒心和耐心;三是要找准创新投入的重心,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将极其珍贵的科研经费像撒胡椒面一样大把扔出去就算完成任务了。

  面对当前相对比较浮躁、急躁的社会氛围,恒心与耐力显得尤为重要。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工匠精神,需要百折不挠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最忌讳的就是短期行为盛行。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用法律的手段杜绝山寨现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讲话中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对此,外资企业有要求,中国企业更有要求”。这里的一个“更”字,凸显了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因为外部的一些压力,而是我国技术创新亟待突破瓶颈的内在的迫切要求。

  我们既要有鼓励创新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比如宽容失败的文化,比如恒心耐力的文化。要将总书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与“功成不必在我”结合起来学习。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恒心。那些关键领域比如电子核心通用芯片、航空发动机、基因靶向抗癌药等领域的引导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科学技术团队耐得住寂寞,扛得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空明,才能最终实现梦想。那些期待很短的时间在科技上全面领袖全球的想法只能是奢望,只会带来用过去习惯的粗放的方式推进创新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对打造大国重器于事无补。

  除此之外,在经济领域,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的潮流涌动,比如要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正是一些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膨胀,一方面加剧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了社会资金的短期逐利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以至于传导到本该致力于创新的一些风险资本也陷入追求短期套现的游戏之中。

  成功锻造大国重器,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方向。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促成这个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推动创新环境的改善,扭转脱实向虚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充当创新的指挥员甚至运动员。

  当下,社会对“中兴通讯”事件的讨论长期保持较高的热度,讨论的观点也差异较大,特别突出和极端的有两种观点:一是觉得中国科技尤其是核心科技依然十分落后,被别人卡住脖子将完全陷于被动挨打局面;二是觉得中国目前的技术赶超能力非常强劲,不出几年我国一定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领袖群伦。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是不正确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有其天然的创新优势,比如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就可以对一些重大的创新产品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基础支撑,国内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对重大创新产品的试验和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也为造就虽然概率很低但总量依然可观的技术天才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短期内取得重点领域创新的全面突破也是不可能的。

  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提出了持久战的著名论断。今天,我们需要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光辉著作,在习近平总书记“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打好锻造大国重器这场持久战。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潘建成:锻造大国重器需要培育耐得住寂寞的创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3-03-07

文章来源:中国网

  近年来,我国新兴经济景气指数不断提高,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景气指数为142.8,比去年四季度上升4.9点,比去年同期上升2.2点,比全部工业高10.4点。一季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增长15.2%,工业机器人增长29.6%,新能源汽车增长139.4%,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

  新兴经济景气不断提升的背后是研发投入的持续较快增长。从2014年开始,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已超过2%,被国际创新研究领域视为一个国家进入创新活跃期的时间窗口。近年来该项比重保持持续上升态势,由2014年的2.02%上升至2017年的2.12%,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75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从研发投入的角度看,我国已初步跨入创新型国家的门槛,而在排名全球第二的经济规模里,新动能对经济的贡献依然是偏低的。根据国家统计局核算司初步测算,2016年“三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约相当于GDP的15.3%。换句话说,接近85%的经济增长动能依然是传统的。

  事实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而“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创新的结果。两者的关联,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效率。目前我国的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而同口径计算的“三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欧盟15国平均水平比有多大差距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各地过度关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排除出现不顾成效地将大量资金投入运动式创新活动中的可能。

  更重要的,即便这15.3%的新动能比重,依然是一个数量比重概念,并未体现创新的质量。比如最近爆发的“中兴通讯”事件,就充分反映了重视新动能中“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这里的大国重器,事实上就是创新的质量体现。

  要锻造大国重器,就需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提出的“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的丰富内涵。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二是要有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的恒心和耐心;三是要找准创新投入的重心,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将极其珍贵的科研经费像撒胡椒面一样大把扔出去就算完成任务了。

  面对当前相对比较浮躁、急躁的社会氛围,恒心与耐力显得尤为重要。打造大国重器需要科学技术领域的工匠精神,需要百折不挠敢担风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最忌讳的就是短期行为盛行。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知识产权保护用法律的手段杜绝山寨现象。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亚洲博鳌论坛讲话中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对此,外资企业有要求,中国企业更有要求”。这里的一个“更”字,凸显了当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不是因为外部的一些压力,而是我国技术创新亟待突破瓶颈的内在的迫切要求。

  我们既要有鼓励创新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比如宽容失败的文化,比如恒心耐力的文化。要将总书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与“功成不必在我”结合起来学习。如果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恒心。那些关键领域比如电子核心通用芯片、航空发动机、基因靶向抗癌药等领域的引导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科学技术团队耐得住寂寞,扛得住一次次失败的打击,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空明,才能最终实现梦想。那些期待很短的时间在科技上全面领袖全球的想法只能是奢望,只会带来用过去习惯的粗放的方式推进创新可能产生的资源浪费,对打造大国重器于事无补。

  除此之外,在经济领域,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手段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的潮流涌动,比如要坚决遏制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正是一些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膨胀,一方面加剧了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了社会资金的短期逐利性,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以至于传导到本该致力于创新的一些风险资本也陷入追求短期套现的游戏之中。

  成功锻造大国重器,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个方向。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促成这个创新体系的建立,促进创新文化的形成,推动创新环境的改善,扭转脱实向虚的方向,而不是直接充当创新的指挥员甚至运动员。

  当下,社会对“中兴通讯”事件的讨论长期保持较高的热度,讨论的观点也差异较大,特别突出和极端的有两种观点:一是觉得中国科技尤其是核心科技依然十分落后,被别人卡住脖子将完全陷于被动挨打局面;二是觉得中国目前的技术赶超能力非常强劲,不出几年我国一定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领袖群伦。这两种观点显然都是不正确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有其天然的创新优势,比如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就可以对一些重大的创新产品的需求形成有效的基础支撑,国内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对重大创新产品的试验和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也为造就虽然概率很低但总量依然可观的技术天才奠定了人才资源基础。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短期内取得重点领域创新的全面突破也是不可能的。

  抗战初期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对“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驳斥,提出了持久战的著名论断。今天,我们需要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这篇光辉著作,在习近平总书记“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打好锻造大国重器这场持久战。最终的胜利必定属于中国。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