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周为民:我们在做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深刻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02

文章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最近出现的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因为大数据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以下为观点全文

  我要讲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不可动摇。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本来曾经讨论过、争论过、并且已经做了澄清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又出现了争论,又似乎模糊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大数据与计划经济的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过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场著名争论(编者注:米塞斯和兰格的争论),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虽然苏联的出现当时鼓舞了计划经济的思想,但是最终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计划经济终究只是幻想。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的出现又重新引起了这样的一个幻想。今天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

  大数据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它是在市场环境中由市场的作用而带来的技术创新,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据,因为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还是有一个疑问好像解不开,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为什么要否定?做事情、搞经济要有计划怎么不对?为什么要否定计划经济?过去的毛病是因为没把计划经济搞好,所以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完善计划经济,怎么能否定计划经济?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与战争管制体制,战时管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弊端。大数据技术它不能够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计划经济不能够帮助计划者获得充分的、无限的信息,特别是知识。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不能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场决策中为个人所独有的那些知识。这是提供不起来的,这有一个很深度的证明。特别是它不能把作为独立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那种直觉、想象力、决断力集中起来使用。

  第二、大数据同样不能够帮助计划经济解决内在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它不能够有效激励。

  第三、计划经济由于它的性质,它否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即便有了大数据,它仍然一定会压抑企业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为有了大数据而更加压抑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会抑制创新活动。

  例如乔布斯,他大概是从来不去搜集市场信息的,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产品市场上根本没有。他特别喜欢引用福特的一句话,当然福特也是这个想法:如果去调查,你无论找多少人问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会说需要汽车,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所以像这样的创新不是靠现有的数据搜集能去实现的,要靠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性质它做不到这点。

  第四、大数据技术不能够使计划经济保证它的集中决策总能按照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来配置资源。我们讨论过产业政策等,特别提到过产能过剩,这些都是什么现象?都是大量的资源被错配。

  另外,中央一再讲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第二个方面就表现在落后的产生上。当然这不是说技术和工艺落后,而是生产结构上的落后。而这些都是靠大数据弥补不了的,因为政府的集中决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标,这样的偏好、目标可能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资源配置。

  第五、高度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体制来和它配合。这是有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性质,又重新搞起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它相应的政治体制就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不符合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方向。

  所以概括起来说,大数据不管怎么发展,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能够成为计划经济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个道理,这个逻辑很明确,如果大数据能够让计划经济来承认、肯定个人和企业自主性,自主活动,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话,计划经济本身就没有必要存在,它也不会存在。

  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看法,就是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以下为观点全文

  我要讲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不可动摇。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本来曾经讨论过、争论过、并且已经做了澄清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又出现了争论,又似乎模糊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大数据与计划经济的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过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场著名争论(编者注:米塞斯和兰格的争论),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虽然苏联的出现当时鼓舞了计划经济的思想,但是最终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计划经济终究只是幻想。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的出现又重新引起了这样的一个幻想。今天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

  大数据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它是在市场环境中由市场的作用而带来的技术创新,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据,因为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还是有一个疑问好像解不开,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为什么要否定?做事情、搞经济要有计划怎么不对?为什么要否定计划经济?过去的毛病是因为没把计划经济搞好,所以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完善计划经济,怎么能否定计划经济?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与战争管制体制,战时管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弊端。大数据技术它不能够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计划经济不能够帮助计划者获得充分的、无限的信息,特别是知识。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不能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场决策中为个人所独有的那些知识。这是提供不起来的,这有一个很深度的证明。特别是它不能把作为独立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那种直觉、想象力、决断力集中起来使用。

  第二、大数据同样不能够帮助计划经济解决内在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它不能够有效激励。

  第三、计划经济由于它的性质,它否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即便有了大数据,它仍然一定会压抑企业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为有了大数据而更加压抑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会抑制创新活动。

  例如乔布斯,他大概是从来不去搜集市场信息的,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产品市场上根本没有。他特别喜欢引用福特的一句话,当然福特也是这个想法:如果去调查,你无论找多少人问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会说需要汽车,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所以像这样的创新不是靠现有的数据搜集能去实现的,要靠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性质它做不到这点。

  第四、大数据技术不能够使计划经济保证它的集中决策总能按照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来配置资源。我们讨论过产业政策等,特别提到过产能过剩,这些都是什么现象?都是大量的资源被错配。

  另外,中央一再讲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第二个方面就表现在落后的产生上。当然这不是说技术和工艺落后,而是生产结构上的落后。而这些都是靠大数据弥补不了的,因为政府的集中决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标,这样的偏好、目标可能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资源配置。

  第五、高度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体制来和它配合。这是有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性质,又重新搞起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它相应的政治体制就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不符合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方向。

  所以概括起来说,大数据不管怎么发展,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能够成为计划经济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个道理,这个逻辑很明确,如果大数据能够让计划经济来承认、肯定个人和企业自主性,自主活动,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话,计划经济本身就没有必要存在,它也不会存在。

  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看法,就是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周为民:我们在做的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深刻变革
发布时间:2023-03-02

文章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最近出现的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因为大数据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以下为观点全文

  我要讲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不可动摇。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本来曾经讨论过、争论过、并且已经做了澄清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又出现了争论,又似乎模糊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大数据与计划经济的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过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场著名争论(编者注:米塞斯和兰格的争论),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虽然苏联的出现当时鼓舞了计划经济的思想,但是最终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计划经济终究只是幻想。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的出现又重新引起了这样的一个幻想。今天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

  大数据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它是在市场环境中由市场的作用而带来的技术创新,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据,因为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还是有一个疑问好像解不开,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为什么要否定?做事情、搞经济要有计划怎么不对?为什么要否定计划经济?过去的毛病是因为没把计划经济搞好,所以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完善计划经济,怎么能否定计划经济?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与战争管制体制,战时管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弊端。大数据技术它不能够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计划经济不能够帮助计划者获得充分的、无限的信息,特别是知识。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不能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场决策中为个人所独有的那些知识。这是提供不起来的,这有一个很深度的证明。特别是它不能把作为独立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那种直觉、想象力、决断力集中起来使用。

  第二、大数据同样不能够帮助计划经济解决内在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它不能够有效激励。

  第三、计划经济由于它的性质,它否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即便有了大数据,它仍然一定会压抑企业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为有了大数据而更加压抑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会抑制创新活动。

  例如乔布斯,他大概是从来不去搜集市场信息的,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产品市场上根本没有。他特别喜欢引用福特的一句话,当然福特也是这个想法:如果去调查,你无论找多少人问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会说需要汽车,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所以像这样的创新不是靠现有的数据搜集能去实现的,要靠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性质它做不到这点。

  第四、大数据技术不能够使计划经济保证它的集中决策总能按照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来配置资源。我们讨论过产业政策等,特别提到过产能过剩,这些都是什么现象?都是大量的资源被错配。

  另外,中央一再讲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第二个方面就表现在落后的产生上。当然这不是说技术和工艺落后,而是生产结构上的落后。而这些都是靠大数据弥补不了的,因为政府的集中决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标,这样的偏好、目标可能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资源配置。

  第五、高度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体制来和它配合。这是有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性质,又重新搞起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它相应的政治体制就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不符合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方向。

  所以概括起来说,大数据不管怎么发展,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能够成为计划经济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个道理,这个逻辑很明确,如果大数据能够让计划经济来承认、肯定个人和企业自主性,自主活动,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话,计划经济本身就没有必要存在,它也不会存在。

  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看法,就是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以下为观点全文

  我要讲的是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不可动摇。

  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有些本来曾经讨论过、争论过、并且已经做了澄清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重新又出现了争论,又似乎模糊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大数据与计划经济的议题就是这样的情况。

  经过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的那场著名争论(编者注:米塞斯和兰格的争论),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虽然苏联的出现当时鼓舞了计划经济的思想,但是最终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计划经济终究只是幻想。

  而今天因为大数据的出现又重新引起了这样的一个幻想。今天关于大数据技术能够让计划经济重新变得可行的观念实际上都是早已经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所否定的观念。

  大数据本身就是市场的产物,它是在市场环境中由市场的作用而带来的技术创新,它不可能成为计划经济的根据,因为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中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一直到现在有不少同志都还是有一个疑问好像解不开,他们认为,计划经济为什么要否定?做事情、搞经济要有计划怎么不对?为什么要否定计划经济?过去的毛病是因为没把计划经济搞好,所以改进的方向应当是完善计划经济,怎么能否定计划经济?不少人会有这样的一个疑问。

  实际上我们要了解,计划经济的实质不在于有计划,不在于讲计划,而在于它是一种管制经济,命令经济,是一种类似与战争管制体制,战时管制的那种一种组织方式。和市场经济以人们的自主活动为基础根本不同,计划经济的实质是对个人对个人之间的组织,也就是企业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否定。这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也是它的根本缺陷。

  由于这个缺陷所以产生了计划经济所固有的弊端。大数据技术它不能够改变计划经济否定人的自主性,人的自主活动这个性质,所以它不可能帮助计划经济克服它固有的那些弊端。

  第一、计划经济不能够帮助计划者获得充分的、无限的信息,特别是知识。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不能集中使用在分散的市场决策中为个人所独有的那些知识。这是提供不起来的,这有一个很深度的证明。特别是它不能把作为独立主体的个人所独有的那种直觉、想象力、决断力集中起来使用。

  第二、大数据同样不能够帮助计划经济解决内在的动力机制问题,也就是说它不能够有效激励。

  第三、计划经济由于它的性质,它否定个人和企业的自主性,即便有了大数据,它仍然一定会压抑企业家的作用,而且甚至可能因为有了大数据而更加压抑企业家的作用。因此它一定会抑制创新活动。

  例如乔布斯,他大概是从来不去搜集市场信息的,为什么?他的理由是他要创造的产品市场上根本没有。他特别喜欢引用福特的一句话,当然福特也是这个想法:如果去调查,你无论找多少人问他需要什么,他肯定不会说需要汽车,都会说需要一辆更好的马车。所以像这样的创新不是靠现有的数据搜集能去实现的,要靠企业家的创新作用。而计划经济的性质它做不到这点。

  第四、大数据技术不能够使计划经济保证它的集中决策总能按照符合社会利益的方向来配置资源。我们讨论过产业政策等,特别提到过产能过剩,这些都是什么现象?都是大量的资源被错配。

  另外,中央一再讲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第二个方面就表现在落后的产生上。当然这不是说技术和工艺落后,而是生产结构上的落后。而这些都是靠大数据弥补不了的,因为政府的集中决策可能有特殊的偏好,有特殊的目标,这样的偏好、目标可能是不符合社会利益的资源配置。

  第五、高度集中资源的计划经济需要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直接控制的体制来和它配合。这是有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如果按照计划经济的性质,又重新搞起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它相应的政治体制就不符合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就不符合自由、民主、法制的发展方向。

  所以概括起来说,大数据不管怎么发展,它不能弥补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因此它不能够成为计划经济的有效工具。因为这个道理,这个逻辑很明确,如果大数据能够让计划经济来承认、肯定个人和企业自主性,自主活动,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话,计划经济本身就没有必要存在,它也不会存在。

  这是我谈的第一点看法,就是大数据弥补不了计划经济的根本缺陷。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原主任、教授)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