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说,2013年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要有心理准备,中国经济2012年遇到的困难,在2013年起码是在2013年的上半年仍会存在。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纠结之中。
从出口看,全球经济继续低迷,出口存在很大的压力。尽管政府在“稳出口”上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全球创新型增长需要一个过程,百年一遇大危机后的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萎缩的全球需求重新振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对2013年的出口仍不应抱有过高的期待。
从投资看,过去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模式已不可持续。因为政府财力毕竟有限,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已经存在且尚未解决。特别是经济增速下来之后,财政收入状况更加困难。“新非公36条”的实质性落实及由此带来的民间投资潮并未出现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
从消费看,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即使出台,在中国出口大量减少的环境下,仅想通过收入分配的改革,来提高消费,从而稳定高增长,这是不可能的。经济层面应期盼什么?不应是期盼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速度的大反弹,而应企盼持续、彻底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和深刻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不过,从纯经济理论逻辑分析,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存在四大机遇:
第一,高储蓄率。纵观历史,一国的经济起飞,往往都与高储蓄相联系。相关数据研究表明,尽管中国人口正趋老龄化,但未来10年、20年,在大国经济体中,中国仍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储蓄率。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发展仍有充裕的资金实力,以支撑经济的增长。
第二,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仍在过程之中。欠缺的服务行业、产业的转移过程,孕育着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既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不足表现,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存在较快发展的空间。
第三,全球化趋势不会中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人口红利”因素,通过逐步参与全球化,从中得到了充分的收益。虽然危机后世界上对全球化有各种反对的声音,但这毕竟是支流。迄今看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政治、经济格局未发生颠覆性变化,全球化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趋势不会逆转。因此只要这一趋势不变,发展中的中国仍能继续享受其中的收益。
第四,改革的红利。有效的制度改革与安排,能对经济主体提供可靠的利益保护,协调利益冲突,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能给经济发展以正激励,这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增长的基础。过去的30多年,正是渐进的制度改革,使我国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一定的制度基础。但是从目前看,这一系列制度仍带有过渡的、转轨的特征。只要进一步改进现有的制度与机制,效率还能得到明显提高,还能支持经济快速的增长。
(夏斌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