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夏斌:中国经济改革 逻辑与行动框架
发布时间:2023-02-28

    [ 要清醒看到,今天的国人,对改革迫切性的环境与要求也已远远不是32年前改革 之初那样的宽松和模糊不清。

  拖拖拉拉的改革、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完全割裂的改革,也不为国人所容忍,必须要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明确预期”

  只要坚定不移 地去推进“两大核心”的改革,最终必然会引起“四大重点”改革的强烈需求

  能否取得这轮改革的最后成功,关键取决于决策者的战略勇气与历史责任的担当。当前的中国经济 态势表明,不改革,肯定没出路 ]

  通盘谋划、顶层设计已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重。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改革的 时候。社会上下对改革滞后的严重性已非常清楚。而“改革从哪突破”、采取哪些措施?路线图、时间表是什么?远比“必须加快改革”之类的口号与激进的呼吁更为重要。

  中 共十八大已经向海内外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两个翻番”的宏伟目标。如果由于缺乏包括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顶层设计而贻误了改革进程,在临近2020年践诺十八大目标之前的几年 内,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难以支撑预期的经济增长率,最终导致经济增速持续滑坡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中国经济即使实现了“两个翻番”的目标(因为此目标要求本身并不高 ) ,但是如果由于决策者对国民所期望的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目标的最低容忍线不敏感、麻木不清,结果未必不会出现今天大多数人所不愿看到的政治后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正是 在城乡居民收入从2002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高达11.2%的这段历史时期内,也正是中国经济矛盾积累较多、经济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时期,是收入分配不公引发民怨较大、社会不稳定的时期。 况且,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结构调整和全球需求的萎缩还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决定了给予中国靠持续结构扭曲、粗放式增长来解决国内问题的空间缩小了,时间不多了。

  要清醒看到,今天的国人,对改革迫切性的环境与要求也已远远不是32年前改革之初那样的宽松和模糊不清。在现代信息技术催化下,对政治民主、经济福利的期望与要求都提高了。在 中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矛盾、风险凸显期,国人中的多数已认识到,靠零敲碎打的改革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拖拖拉拉的改革、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完全割裂的改革,也 不为国人所容忍,必须要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明确预期”。

  

  各种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脉络”

  要研究“顶层设计”,必须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发 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个准确的把脉。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主题。科学 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点是提高质量与效益,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关键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语言、逻辑是极其的简明、清楚。

  但是,具体怎么下手?改什么?十八大报告是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概括阐述。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分,单从经济方面指出,一是深化改革,二是创新战略,三是结构调整,四是城乡一体化,五是提高开放水平。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部 分,从民生与社会管理角度,实际上也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角度指出:一是办好教育,二是推动就业,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四是推进社保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六是创新社会管理。同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从讨论生态文明必然涉及的经济问题又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及相关的制度建设。

  以上,是执政党从 执政的政治理念出发,分别从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对从根本而言本属于经济发展与改革自身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要求与承诺。厘清中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中各个问题的脉络,从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说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成败的大前提。

  从经济学出发,其实目前人们经常议论的经济中各 种各样问题,都可以从以下四种重大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归并、把握 。即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或人们常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入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经 济暴露的各种问题现象,无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结构扭曲的衍生结果,有的是重大结构扭曲形成的动因。

  一是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投资、消费、净出口比 例严重失衡。其突出表现是,2003~2011年GDP增长中年均约50%来自投资的推动,消费不足,特别是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该占比从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仅为 33.8%,竟下滑了1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个百分点。有学者指出,由于收入不公,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 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费倾向只有62%,穷人的消费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穷人部分的消费数据,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二是按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角度分析, 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随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进展,在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8年七年中,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44.8%上升到47.4%。在上升2.6个百分 点的同时,资源节约、耗能少、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第三产业比重却在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到达43%左右。

  三是按国内 生产总值的收入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调。一是居民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个百分点, 年均降速2.3%。二是经过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由2002年的6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57%左右,下降了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大体保持稳定,2008年后出现 上升。而政府收入比重却是大幅上升。2008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有17.52%,但其可支配收入比重却上升到21.28%,两者相差3.75个百分点。

  四是从国际收支法角度看, 近10年来出现了中国总储蓄远远大于国内投资的不协调现象。最为突出的2007~2008年,国内储蓄率达到异常的高度,平均为GDP的53%,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两年平均高达9.6%,创历史 纪录。

  以上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极简略地分别概括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可以说,当前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结构矛盾与问题都被包含其中,并从 中可得到解释。那么,今后的改革具体应从何着手、又如何推进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这四种扭曲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个正确的认识与判断。下面的一系列 分析表明:这些经济结构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和因果循环的。每一个扭曲的结构只是中国当前“不可持续”经济体不同侧面的反映。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四种结构之间 的互相联系和因果关系后,才能在通盘谋划改革时做到“心中有大局”,才能寻找到改革的“抓手”。

  首先从支出法角度进行分析,为什么近年来居民消费率逐步下降?众所周 知,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述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急剧下降,其次是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要扭转此局面,问题直指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夏斌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夏斌:中国经济改革 逻辑与行动框架
发布时间:2023-02-28

    [ 要清醒看到,今天的国人,对改革迫切性的环境与要求也已远远不是32年前改革 之初那样的宽松和模糊不清。

  拖拖拉拉的改革、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完全割裂的改革,也不为国人所容忍,必须要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明确预期”

  只要坚定不移 地去推进“两大核心”的改革,最终必然会引起“四大重点”改革的强烈需求

  能否取得这轮改革的最后成功,关键取决于决策者的战略勇气与历史责任的担当。当前的中国经济 态势表明,不改革,肯定没出路 ]

  通盘谋划、顶层设计已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重。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改革的 时候。社会上下对改革滞后的严重性已非常清楚。而“改革从哪突破”、采取哪些措施?路线图、时间表是什么?远比“必须加快改革”之类的口号与激进的呼吁更为重要。

  中 共十八大已经向海内外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实现“两个翻番”的宏伟目标。如果由于缺乏包括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顶层设计而贻误了改革进程,在临近2020年践诺十八大目标之前的几年 内,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难以支撑预期的经济增长率,最终导致经济增速持续滑坡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中国经济即使实现了“两个翻番”的目标(因为此目标要求本身并不高 ) ,但是如果由于决策者对国民所期望的经济、改革与社会福利目标的最低容忍线不敏感、麻木不清,结果未必不会出现今天大多数人所不愿看到的政治后果。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正是 在城乡居民收入从2002年到2011年年均增长高达11.2%的这段历史时期内,也正是中国经济矛盾积累较多、经济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时期,是收入分配不公引发民怨较大、社会不稳定的时期。 况且,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结构调整和全球需求的萎缩还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决定了给予中国靠持续结构扭曲、粗放式增长来解决国内问题的空间缩小了,时间不多了。

  要清醒看到,今天的国人,对改革迫切性的环境与要求也已远远不是32年前改革之初那样的宽松和模糊不清。在现代信息技术催化下,对政治民主、经济福利的期望与要求都提高了。在 中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矛盾、风险凸显期,国人中的多数已认识到,靠零敲碎打的改革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有“顶层设计”。拖拖拉拉的改革、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完全割裂的改革,也 不为国人所容忍,必须要有彻底解决问题的“明确预期”。

  

  各种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脉络”

  要研究“顶层设计”,必须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发 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个准确的把脉。

  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主题。科学 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点是提高质量与效益,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关键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语言、逻辑是极其的简明、清楚。

  但是,具体怎么下手?改什么?十八大报告是分别从三个角度进行了概括阐述。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 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部分,单从经济方面指出,一是深化改革,二是创新战略,三是结构调整,四是城乡一体化,五是提高开放水平。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部 分,从民生与社会管理角度,实际上也是解决经济问题的角度指出:一是办好教育,二是推动就业,三是增加居民收入,四是推进社保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六是创新社会管理。同时,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从讨论生态文明必然涉及的经济问题又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及相关的制度建设。

  以上,是执政党从 执政的政治理念出发,分别从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对从根本而言本属于经济发展与改革自身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要求与承诺。厘清中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 中各个问题的脉络,从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说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成败的大前提。

  从经济学出发,其实目前人们经常议论的经济中各 种各样问题,都可以从以下四种重大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归并、把握 。即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或人们常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入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经 济暴露的各种问题现象,无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结构扭曲的衍生结果,有的是重大结构扭曲形成的动因。

  一是按国内生产总值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投资、消费、净出口比 例严重失衡。其突出表现是,2003~2011年GDP增长中年均约50%来自投资的推动,消费不足,特别是消费中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该占比从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仅为 33.8%,竟下滑了1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个百分点。有学者指出,由于收入不公,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 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费倾向只有62%,穷人的消费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穷人部分的消费数据,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二是按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角度分析, 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随城镇化、工业化的过程进展,在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的情况下,2002年到2008年七年中,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44.8%上升到47.4%。在上升2.6个百分 点的同时,资源节约、耗能少、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第三产业比重却在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到达43%左右。

  三是按国内 生产总值的收入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调。一是居民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2.16%下降到39.74%,共下降了12.42个百分点, 年均降速2.3%。二是经过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快,由2002年的6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57%左右,下降了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大体保持稳定,2008年后出现 上升。而政府收入比重却是大幅上升。2008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有17.52%,但其可支配收入比重却上升到21.28%,两者相差3.75个百分点。

  四是从国际收支法角度看, 近10年来出现了中国总储蓄远远大于国内投资的不协调现象。最为突出的2007~2008年,国内储蓄率达到异常的高度,平均为GDP的53%,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两年平均高达9.6%,创历史 纪录。

  以上是从四个不同角度,极简略地分别概括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象。可以说,当前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结构矛盾与问题都被包含其中,并从 中可得到解释。那么,今后的改革具体应从何着手、又如何推进呢?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这四种扭曲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个正确的认识与判断。下面的一系列 分析表明:这些经济结构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和因果循环的。每一个扭曲的结构只是中国当前“不可持续”经济体不同侧面的反映。我们只有在了解了这四种结构之间 的互相联系和因果关系后,才能在通盘谋划改革时做到“心中有大局”,才能寻找到改革的“抓手”。

  首先从支出法角度进行分析,为什么近年来居民消费率逐步下降?众所周 知,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上述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可支配收入在急剧下降,其次是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要扭转此局面,问题直指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夏斌 中国民生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