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发文,批复了6个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包括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
这是第五次中国自贸区的扩容,也是8月第二次批复自贸区的申请。早在8月6月,国务院就曾发布过对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批复。
至此,中国共有18个自贸区,形成了“1+3+7+1+6”的自贸区矩阵,而且沿海省份已实现自贸区全覆盖。
第一批自贸区:2013年12月,上海
第二批自贸区:2015年3月,广东、天津、福建
第三批自贸区:2016年8月,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
第四批自贸区:2019年8月,上海
第五批自贸区:2019年8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到底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区别?
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由WTO定义,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这是一个全域概念,且具有排他性。如,北美贸易协定中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签订的“特权条款”并不对其他国家开放。除此以外,成员国还可选择对部分商品或是全部商品实行自由贸易,如“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自由贸易商品只限于工业品,而“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则对全部工、农业产品都实行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由世界海关组织定义,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境内关外”,即在本国土地上执行境外政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向金融界介绍,这类自由贸易园区一般有物理围网的隔离保护,出入口均有海关人员监管把守。自由贸易园区/试验区有三个重要职能:第一,转移定价;第二,保税加工、保税物流;第三,离岸货币、离岸金融。
而这一次的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区,张燕生认为可以算作第三种贸易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且更自由、更开放、含有试验性质的园区。
上海临港新区,
起码要对标新加坡
张燕生认为,临港新区的开放程度起码会对标香港、新加坡。除此以外,所谓“试验”则代表着会有更多新政策、新制度、新科技等等在园区内先行。经济学者、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则表示,临港新区除了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外,还会注重发展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产业,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而为了能够吸引全球一流产业,全球一流高端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进入,临港新区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与改革。目前,比较落地的政策包括,五年内临港新区的企业所得税均为15%,创业人才“零首付”创业政策,且对优秀人才推出户籍、购房等优惠政策。
自由港、科创板、贸易新区这三项重大任务都落在了上海,付立春认为这背后有更深刻的意义,首先,带动城市群发展,不只是上海的,更是长三角地区的;其次,作为新发动机,临港新区可推动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及贸易升级;第三,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上海乃至中国未来都需要依靠高质量的增长,而这正是推动高质增长的一环。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