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有一个国家领导人提出:“地球资源环境怎么能承担起近14亿中国人过上高收入国家生活?”今天,我想针对这个问题做个发言,题目是“努力实现‘十四五’中国经济绿色转型”。
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写入《党章》和《宪法》。去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建立包含文化、经济、责任、制度、安全五项内容的生态文明体系,指明了到2035年和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从2021年开始的《十四五规划》,应当把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转型作为重要任务。
中国发展的绿色转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将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2022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26万美元,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为目前全球高收入经济体的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15.7%,中国的进入将增加18.5个百分点,达到34.2%。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共产党用一个世纪的时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带入到高收入国家,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做出的最大贡献。
中国14亿人口提高消费水平,将不会沿用美国那种浪费资源的高消费模式,而应当学习北欧那种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样,中国人过上现代化生活,就不会给全球资源消耗带来大的压力。实践已经证明,推进发展的绿色转型,实行节约型消费方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中国发展的绿色转型,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净零碳排放,抓住了世界发展的主要矛盾,也体现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中国政府下定决心,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努力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解决好前40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碳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二是建立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形成有利于生态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的市场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完善环境立法、执法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逐步把环保产业培育为一大支柱产业。据估算,2018年我国绿色经济产值约为6万亿元,到2025年达到12万亿元,约占GDP的8%,到2035年达到GDP的10%以上。
“十四五”规划应当把绿色转型同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率将由2018年的59.6%提高到2035年的80%左右,未来17年将有2.8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十四五”的五年,预计平均每年将有1300万以上人口进入城市。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不仅改变着几亿中国人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我们要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坚持走绿色、节约、智慧城市发展道路,使城镇化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继续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建设,使之成为带动全国发展的三大引擎;大力推动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次级城市群发展,使之成为带动省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重视以县城为中心的特色小镇建设,带动乡村振兴。城市化将带动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由2015年的20%提升到2020年的50%,全国城镇既有居住建筑中节能建筑所占比重将超过60%。
中国将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经验。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已实现碳排放达峰。根据新加坡的经验,在5000平方米范围内即可建成可持续发展区域。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北欧国家走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最前列,已经探索出一条环境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最近三年,我三次带队深入考察北欧国家,印象深刻。斯德哥尔摩曾为了申办绿色奥运建了一个哈马碧生态城,2012年习近平同志曾到访,指示在无锡学习哈马碧建一个生态示范区。今年1月15日,北欧五国发表联合声明,提出到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即碳的净零排放,并准备在今年9月美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倡议,呼吁各国人民共同努力,到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以内。我们应当予以积极响应和支持。概括北欧国家的经验,主要有四:一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立法部门制定法律规则,行政部门提出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和预算,聘请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二是企业发挥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极大活力,在创新技术和运营模式上为全球树立了榜样。如北欧智能电网,覆盖六个国家,可实现供给端企业与需求端用户自由选择,现货与期货同时交易,避免了弃水、弃风、弃光现象。三是发挥社会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粘结作用,包括教育部门培养孩子养成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创新能力;四是发挥收入分配制度的调节杠杆和文化传媒的舆论影响作用,建立社会契约观念和信用体系。北欧真正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实施。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虚心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努力把中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
应当看到,我国环境污染面临着严峻形势。“十四五”期间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好生态环境中的四个突出问题:
一、下大决心治理雾霾,还我蓝天白云。
目前,在北方重工业集中地区,空气中颗粒物浓度超标,带来大面积雾霾,已威胁到人民健康。我们发展经济本来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健康长寿,如果导致这样的结果,那就事与愿违。必须把治理雾霾上升到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度,增强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千方百计、只争朝夕,把雾霾治好,兑现为人民提供清洁的空气的庄重承诺。
二、雷厉风行治理污水,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
水污染包括河流、湖泊、池塘、近海、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人民健康,成为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目前国内已拥有治理水污染的技术和经验,治理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关键是舍得投入,并强化污染源的监管。特别是跨地区的流域性污染,需要上下游地方政府同心协力,共同治理。要把治理黑臭水体作为重点,限期予以解决。
三、坚决彻底治理垃圾,变废物为资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去以填埋为主,全国正规垃圾填埋场有6000多个,非正规填埋场1万多个,占用大量土地,带来安全隐患。全国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达50亿吨,存量建筑垃圾已达200多亿吨,占地200多万亩。工业废渣、粉煤灰、煤矸石、尾矿、脱硫石膏等固体废物产生量也十分惊人。无论是生活垃圾或建筑垃圾,经过无害化分类处理,都是宝贵资源。欧洲一些城市把垃圾处理厂建在市中心,建的很漂亮,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环境教育的场所。瑞典的生活垃圾用真空管道输送,本国垃圾不够处理,还要进口垃圾。我国国内已有专门处理垃圾的公司,包括把已经填埋的垃圾挖出来,进行无害化处理,恢复土地原貌。各地政府应当把垃圾分类处理包括农村垃圾的集中和处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十四五规划》。
四是治理土地面源污染,发展有机食品。
由于化肥、农药施用过度,我国土地面源污染严重。治理土地面源污染,需要农业部门与环保部门配合,动员全国力量,共同努力。这件事虽然难度很大,但是必须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命安全。
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环境保护部门同志们的精心组织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具有重大意义的环境保卫战!
(作者为民生智库高级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