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一,“一带一路”是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历史上所主导的“古代全球化和区域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版。从倡议到实施,短短四年,轮廓初现,其所显现出的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充分认可。国际社会已经看到了一种与以往欧美所主导的不一样的全球化形式和“人类共同体”的全息式样。
第二,近三百年来,尤其是二战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基本完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形成了发达国家欧美日高科技主导、发展中国家生产加工、落后国家观摩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在这个格局中,美元沿着金本位—-石油本位—-碳本位的路径调控全球经济。全球货币乱战,互挖墙脚,竞相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导致国家间、集团间、群体、个人极度不公平,强者占据绝大数资源和资本,弱者的奋斗失去了意义,甚至处于极端贫困之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写了一本书叫《21世纪资本论》。他通过统计分析近三百年的各国经济发现,资本或者金融产业的收益率要高于实体经济的3%。这样,经过三百年左右的积累,金融成为控制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而美国又长期占据全球金融市场的高端,操纵汇率,挖各国的墙脚,造成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不稳定。这种国际社会的极度不平衡带来了反抗、也带来了镇压,甚至产生局部战争。可以说,恐怖主义就是这种不对称、不平衡所导致的结果。尤其是难民问题,给欧美主导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敲响了警钟。
第三,出现了这些新的情况,本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思,调整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以造福各国人民。然而现实却是,作为主导者的欧美分歧加剧,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壁垒高筑,全球经济走进了狭隘自私的阻隔模式。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新模式,首先从“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一体化着手,逐步呈现出中国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雏形。
第四,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领导人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有生态情怀的领导人,他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具体落实到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之中,彻底转变了经济增长理念,终结了GDP为王的“野蛮政绩观”,强调“我们既要GDP,又要绿色GDP”。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一带一路”也包含了他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讲话中,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的一贯精神,他提出“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考虑,他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始终贯彻这一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是生态大爱。他还提出,中国“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援助、向发达国家借鉴有益经验,以促进维护全球生态安全。”2015年3月,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专门强调了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一、“一带一路”的生态环境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穿越不同文明、宗教、种族,包括酒泉、敦煌、吐鲁番、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
“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多国家位于内陆地区,比较干旱,且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一)中国西北部地区
1.西北部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二是群山环抱,南部有高大的青藏高原,水汽被阻隔,难以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以此为基础,自东向西,植被、农业生产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2.西北地区的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呈带状或点状分布。它们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平原,沙漠边缘(山麓)的绿洲,以及铁路沿线的工矿区。这些地方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灌溉农业及工矿业发达,而且交通便利。
3.西北地区的优势与劣势。优势是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邻国多,可以发展边境贸易;自然资源丰富,如能源资源,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农牧资源、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劣势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土地盐碱化,水土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技术落后,信息较闭塞;生态环境脆弱。
4.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新疆。新疆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地缘政治作用明显,与中亚、南亚和欧洲国家接壤,文化相通、宗教相似。资源丰富,区内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丰富,农牧业生产较发达,是重要的商品棉基地。同时,由于国家政策优惠,援疆对口帮扶,东西部合作优势明显。天山北麓重点产业集聚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市场相对狭小。中国正在筹建的中巴铁路,起点是中国新疆喀什,终点是巴基斯坦西南的港口城市瓜达尔。这条道路的修建连通了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陆路,将为喀什的发展打造物流基础。
5.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陕西省对外联系历史悠久;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区际联系便利;区内铁路、公路交通条件较好;已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教育和科技力量较强;历史文化之地,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中国国内有七个荒漠化严重的省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这七个省主要分布在干旱的中国西北部,拥有全国95%的沙化土地。
(二)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
中国国家林业局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目前涉及的国家中,超过60个国家正遭受着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的危害。“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着荒漠化和干旱的威胁,包括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巴基斯坦、埃及等国。
“一带一路”建设包含的六大经济走廊中,有四个走廊带存在不同程度的荒漠化问题。其中,“中蒙俄经济走廊”约400公里路线位于荒漠区;“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路线总长超过6000公里,大约一半位于荒漠区;“新亚欧大陆桥”(从中国江苏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干旱和荒漠是主要的生态约束因素;“中巴经济走廊”的南段,干旱和大面积荒漠分布也是其主要的生态环境约束因素。尽管不同经济走廊及每个走廊的不同分段的主要生态约束性因素不尽相同,但均包括干旱、荒漠、高山、严寒和珍稀生物生态环境保护。
根据中国科技部遥感中心的报告,“中蒙俄经济走廊”严寒区段总计长约2300公里,山地区段长约650公里,荒漠区段长约400公里,且自然保护区广布。“新亚欧大陆桥”全长超过1万公里,其中中亚段有长约1800公里的生态敏感地段。“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中国—中亚段2240公里穿越荒漠区、360公里穿越天山山脉,西亚段820公里穿越荒漠区、1400公里穿越山区。“一带一路”沿线陆域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森林、草原、农田等生态系统多样,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差异大。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北段约700公里穿越海拔高于2000米的区域,南段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9个。“中巴经济走廊”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北段约940公里穿越海拔普遍高于4000米的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南段的巴基斯坦南部全长约490公里穿越干旱和荒漠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全长近4000公里,中缅段长约1500公里,穿越云贵高原和缅甸北部山地,印孟段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多、洪涝灾害频发,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广泛。
中国科技部遥感中心的报告还建议,东南亚区、南亚区、中东欧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生态条件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大,是“一带一路”推进中应重点关注的区域。但是,在这些区域中,东南亚区和南亚区热带雨林与亚热带山地森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欧亚大陆高纬度地区的亚寒带针叶林生长缓慢,自身恢复能力差,一旦破坏难以恢复。
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的报告,深度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状况。该报告指出,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同时面临经济落后和生态脆弱的双重问题,而经济发展又将对参与地区的生态环境构成新的压力。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有着不堪回顾的生态退化导致的文明消失历史。美国宇航员汤姆·戴尔(后出任美国航天局局长)从太空返回地球后写了一本书,叫《表土与人类文明》,从土壤的角度研究土壤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文明衰败的地方,都是土地资源被过度利用的地方;人类几乎所有的战争,其实都是为了争夺资源。而人类几乎所有的环境灾难,都是资源争夺的必然后果。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文明人跨越过地球表面,在他们的足迹所过之处留下一片荒漠”。纵观人类文明史,水土流失和过度开垦使许多文明衰落甚至消失了。
由于森林和生态破坏,古丝绸之路沿线消失的古文明达数十个,简单列举几例。
第一个,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是远古世界最伟大的人造建筑奇迹所在地,是各大陆最大的早期城市住宅区之一,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4500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非常繁盛,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文明遗址被挖掘出来,才被人们所熟知。印度河流域文明包括著名的古代城镇遗迹摩享约达罗,它的设施完善、技术先进,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卫生系统,而且有证据证明这里的数学、工程学和牙科等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遭弃。
第二个,高棉王国的佛教建筑。高棉王国信仰印度教和佛教,修建了结构复杂的庙宇、佛塔及其他建筑物,如:吴哥窟。但由于排水不畅影响了城市发展和水稻生产,最终走向没落。
第三个,中国境内的楼兰古国。楼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国,在公元3世纪后神秘消失。1600年前,罗布泊洼地及其周边有大面积的森林和种类繁多的植被,飞禽猛兽出没于此。这一时期,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水源充足。但是楼兰处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争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同时,因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增加。屯田开荒需要大量烧荒,手工作坊、民用炊火都要砍伐大量林木,过度的采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文明消亡。
第四个,约旦纳巴泰文明。古纳巴泰文明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占领约旦南部地区、迦南和阿拉伯半岛北部地区,当时说阿拉姆语的纳巴泰游牧民族逐渐迁移到阿拉伯半岛。他们把技能雕刻在约旦山脉的大石头上,后世因其精湛的水利工程、管理复杂的大坝、运河和水库系统而记住了他们,这些技能帮助他们在这片干旱的沙漠地区不断壮大、繁荣发展。后来,纳巴泰游牧民族被罗马人打败,罗马人控制了这一地区,并将其更名为阿拉伯彼得雷亚王朝。大约在公元4世纪,纳巴泰人离开了佩特拉古城,经过几个世纪的外族统治,纳巴泰文明逐渐消失。
二、“一带一路”要走绿色发展道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发挥生态环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环境保护部编制并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以下简称《合作规划》)。
《合作规划》强调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中国和一些沿线国家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开展生态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沿线国家跨越传统发展路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合作规划》指出,生态环保合作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共同提高全人类福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具体目标,为未来十几年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引方向。“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将有力促进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
跟多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比,中国在环保方面的优势首先在于积累了更多教训和经验。过去30多年,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呈现出集中爆发的态势。水源、土壤、空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结果和成本,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和难度,中国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的优势还在于在区域内较早借鉴并探索了绿色发展。“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通过中国得到先进的环保技术和实用理念。
“一带一路”绝不能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一带一路”沿线的环境保护也是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即使经济合作成功了,也难以凝聚民心。
以往,“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中国企业在国外破坏生态环境不仅要受到所在国惩罚,中国政府也必须按照国内法律进行严惩,不然会因为这些行为破坏“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好前景。要严厉控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和产业。中国已经把生态文明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在投资贸易中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评估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上呈现三个主要特点。
首先,该地区既是发展水平落后区,又是发展方式粗放区。从总体上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GDP总量约占世界的1/3,人均GDP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该地区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单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质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单位GDP钢材消耗、水泥消耗、有色金属消耗、水耗、臭氧层消耗物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或2倍以上。
其次,该地区既是自然资源集中生产区,又是自然资源集中消费区。“一带一路”沿线既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生产区,也是世界矿产资源的集中消费区。该地区总体上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互补性较强。就能源供应和消费而言,该地区提供了世界57.9%的石油、54.2%的天然气和70.5%的煤炭、47.9%的发电量。但是该地区也消费了世界50.8%的一次能源,包括41.1%的原油、47.1%的天然气、72.2%的煤炭、40.1%的水电。就钢铁而言,该地区生产了世界71.8%的粗钢,但消费了世界70.7%的粗钢和70.3%的成品钢材。就水泥而言,该地区生产量占世界的81.8%,而消费量则占世界的83.2%。另外,该地区分别生产和消费了世界40.3%和43.6%的纸和纸板,50.9%和52.4%的原木。
再次,该地区既是人类活动强烈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一带一路”沿线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和强烈的地区。该地区国土面积不到世界的40%,人口却占世界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除了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的集中生产区外,该地区年境内水资源量只有世界的35.7%,但年水资源开采量占世界的66.5%,同时用去了世界60%以上的化肥,因此水资源和水环境面临的压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该地区还排放了世界55%以上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
同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半干旱的环境,其森林覆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世界39.1%的哺乳类物种、32.2%的鸟类、28.9%的鱼类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胁。该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虽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80%以上。
总之,该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现状已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首页>报告>文稿>生态>正文
刘宗超:“一带一路”建设突出生态文明理念(7)
2017-06-02 14:06宣讲家网字号:
摘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新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走向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建设将始终贯穿这一思想,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绝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沿线国家一起,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三、“一带一路”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地带和优先领域
《合作规划》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沟通。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共同制定实施双边、多边、次区域和区域生态环保战略与行动计划。分享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呼应绿色发展需求,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推动将生态环保作为沿线国家绿色转型新引擎。
到2025年,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生态环保合作基础,形成生态环保合作良好格局。以六大经济走廊为合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设,提高人员交流水平;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保合作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保信息支撑;在铁路、电力等重点领域树立一批优质产能绿色品牌;一批绿色金融工具应用于投资贸易项目,资金呈现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趋势;建成一批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国际环境产业合作平台。
到2030年,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深化生态环保合作领域,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深入拓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共建绿色、繁荣与友谊的“一带一路”。
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行业的环保标准和实践,提升低碳化水平。共同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与循环再利用及示范。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制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角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支持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在国际贸易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制定。开展沿线国家绿色投融资需求研究,研究制定绿色投融资指南。以绿色项目识别与筛选、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为重点,探索制定绿色投融资的管理标准。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推动设立专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基金。
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合作,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推进生态保护合作。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东南亚、南亚、青藏高原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建设。
尤其要重视加强核辐射安全合作。分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良好实践,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国际组织的各类活动。推动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充分利用信息化发展以及云计算技术,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资源进行动态协调和管理。云计算为沿线地区巨大复杂的生态资源提供了无缝衔接和管理的可能性,中国的信息云计算技术优势无疑会减少资源的浪费并能提高利用效率。
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帮助“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地区建立绿色能源体系和节能型电力传输体系。应紧扣能源革命的脉搏,利用后发优势在电网、电源建设中规划构建包含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的绿色能源体系。“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现有的电网体系并不完善,偏远地区还生活着大量无电人口。国际能源署(IEA)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仍有2亿多的国民、缅甸有半数以上的国民处于无法用电的状态,印度尼西亚也有27%的人口用不上电。
近年来,中国光伏、风电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光伏产业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规模稳步扩大,利润率不断提升。在生产制造方面,2015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约为43吉瓦,占全球组件产量的70%,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在发电应用方面,2015年中国新增装机量突破16吉瓦,继续位居全球首位。作为全球的新能源装备生产与应用大国,中国应将自身产业优势与“一带一路”国家构建新能源体系的需求相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技术,这样的“一带一路”建设一定会受到相关国家和民众的欢迎,具有更强的可持续性。
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说,脱贫才能保证生态文明的正常推进。建议沿线各国家共同设立扶贫基金。同时,战争是对人的战争,但生态却是受到破坏的第三者,一定要避免战争,尤其要关注核能所带来的不可挽回的灾难。
建议成立“一带一路”生态安全协调机制,以应付突发的各类生态灾难。建议将中国的河长制引入“一带一路”,管理好跨境河流和关联的海洋。避免水污染、洪灾、地震等突发性生态安全事件发生。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中低等发展水平,由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欠缺而导致生态健康受影响也必须得到关注。尤其生物入侵、病毒传播、流行病会因为物流和人口流动的强度增加而增加。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在分工中,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粮食生产。“一带一路”地区大多土地贫瘠,不是粮食的主产区,粮食供给保障应该重点考虑。只要缺了粮食,一切都会被扭曲,地区将会大乱,更无法保证良好、安全的发展环境。粮食的来源在土壤,要建立“一带一路”地区的土壤保护规划,并帮助沿线国家发展旱区、寒区农业和林果菜的抗旱、抗寒种植技术。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提速的情况下,维护高山地区和新疆等地区的绿洲农业的可持续种植对于稳定大局至关重要。
首页>报告>文稿>生态>正文
刘宗超:“一带一路”建设突出生态文明理念(9)
2017-06-02 14:06宣讲家网字号:
摘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新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走向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一带一路”建设将始终贯穿这一思想,突出生态文明理念,绝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与沿线国家一起,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四、生态文明是“一带一路”多元文化的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文化不是直接的生产力,但它有维护良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维护公平公正、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表现形式。
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化。生态文明是中国人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应该坚持的文明形态,是对世界思想的贡献。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这是全世界首次在政党意义和国家意义上提出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世界文明、世界先进文化的贡献,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的转变、也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代际生态伦理。生态文明树立并扩大了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的生态正义话语权。
英国《卫报》曾刊登过一篇评论,认为“19世纪英国教会世界如何生产,20世纪美国教会世界如何消费。如果中国要引领21世纪,它必须教会世界如何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英国人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美国人把世界引入了信息文明,中国人将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人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的第一站,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关注。中国人民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也寄予厚望,大家都盼望中国能够建成为一个生态文明国度,并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一个生态文明区域,进而推进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态文明发展。
当代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理论代表约翰·柯布教授和第二代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教授曾公开提出,“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认为中国是这个星球的希望所在,并希望中国成为超越现代性,引领世界走向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精神和道德领袖。
柯布教授说:“我和格里芬以及我的同事们坚信,地球及其人类居住者(还包括其他居住者)的前途,取决于中国正在制定的种种政策。我们都不希望中国重蹈西方现代化的覆辙,希望中国借助自己得天独厚的思想资源走出一条新路,即‘生态文明之路’。在我看来,中国将很有可能在50年内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心,中国人口比北大西洋国家人口总和还多。中国人以其智慧、活力、自律、善于经营和创造性闻名于世。从很多方面看,西方正在走下坡路。”
柯布教授和大卫·格里芬教授的预言仅在几年内就得到了初步验证。2017年5月14日、15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北京,研讨支持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所以说,“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人把地球推向生态文明的第一站。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跨国公司进行掠夺、垄断全球资源、攫取最大利润。将环境成本外部化,首先污染本国,后来通过转移落后产业缓解本国的环境压力,污染其他工业落后国家、甚至直接转移工业、医疗和生活垃圾。这种行为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约翰·柯布就向美国政府和人民提出“我们是否为时已晚”的疑问。他把世界未来的希望寄托于中国,只有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拯救整个人类,如果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按照美国的发展方式来发展,人类不可能有未来。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引导人类生态文明,因为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本质冲突使资本主义成为反生态的社会制度。虽然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部分缓解了自身生态危机,但这主要是建立在谋取生态霸权、剥削别国生态资源、转嫁生态包袱甚至破坏全球生态环境基础上的。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生态文明理念来建设“一带一路”,在一开始就将环境成本内化,发展的每一步都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著名的话,就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生态新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了光明大道,也展现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大国的形象。生态文明为中国在世界上不仅赢得了正义话语权,还成为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成为了全人类的最大公约数且具有终极意义。
中国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负责态度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其目的是惠及中国的同时,也惠及沿线各国人民,只有大家都好了,才是真正的好,才有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只有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都带入生态文明的发展轨道,整个地球才有希望摆脱资本主义国家推进的工业文明所引起的生态退化、生态恶化魔咒。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这里的生态不仅仅是指中国的生态,也是指全球的生态;这里的文明不仅仅指一国的文明,也是指全球的文明。这不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而是具有终极意义的真理。他告诉整个人类“何为和为何”。何为,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为何,就是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就是要画出生态文明的图景,建设美丽中国,让当代人生活在美丽富庶的城市、乡村,能够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源,有安全营养的美食,有绿荫鸟鸣、小桥流水,有乡愁寄托,有健康俊朗的青少年,有百年千年后的田园牧歌,并力求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让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自信向上,人人幸福,博爱仁慈。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有着深刻的全球生态系统意义,地球表层几乎是全部人类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有人类和各种生物参与建造的自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包括地壳、土壤、大气、水、阳光和各种生物。人的活动几乎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全面的干扰,例如大型水库建设会造成地震、地表反射率提高、改变地面长波辐射平衡;土壤受到污染、水土流失、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沙漠化、石漠化;淡水污染、水源枯竭、冰雪融化加速、海平面上升、飓风台风等灾害增多;海洋污染、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减少;大气污染、雾霾天气增多、大气臭氧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变化异常、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阳光辐射受阻、大气电化学反应加剧、紫外线直入;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消失加速、物种迁移加速、生物入侵事件增多;转基因种源潜在失控、传染病流行多发;森林面积锐减、农耕面积扩大、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人工养殖规模扩大、面源污染加剧;人口膨胀、生活交通用能增加、工业生产规模加大、废水废气无处理排放、固体垃圾剧增。总之,人类大有毁灭地球之势。上述种种现象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只是人们往往变得麻木,任由惯性支配行为。只有觉悟起来的意志坚定的领袖才有可能扭转乾坤、止恶扬善,把人类带向光明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的新思想给那些已经被二百多年工业文明所麻木的人类一记当头棒喝。生态文明首先在中国提出、发展,将通过“一带一路”的推广运用走向世界,改变全球文化,改变全球生态治理结构。
总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把一个污染的“一带一路”带入国际社会的视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涉及不同制度的价值观、东西方文化,涉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但是对待地球、对待生态环境的向好态度是共同的,沿线国家人民都希望人类的家园能够山清水秀,都希望空气清新、水源干净、有安全和营养丰富的食品。所以,生态文明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人民、各种文化宗教群体的共同愿望。因此,尤其要注意教育并用严格的法律约束所有开发企业和建设者的行为,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共同维护好人类的家园。
如果能够使“一带一路”形成绿色经济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形成一个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的局面,那么“一带一路”就会给世界树立一个美好的榜样。“一带一路”发展的路程很长,可以说刚刚开始,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得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