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立什么样的产业体系
近年来,制造业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也是最富挑战的一个话题。胥和平认为,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基本变革。
一是技术变革。随着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对整个制造业技术、产品和产业体系带来的冲击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二是产业转型。在多重经济、技术因素作用下,制造业正在发生深刻转型,转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面临重构制造业体系的艰巨任务。这其中,特别是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对如何发展制造业提出了全新的课题。讨论制造业发展,应该充分注意到发展背景的这种变化。
要摆脱传统的单纯注重技术、产品和生产的老路子。当前讨论制造业,最要紧的是摆脱传统产品经济思路,结合当代制造业技术和产业发展变革的大趋势,对制造业的技术、产业、业态和发展模式进行综合思考。特别是要围绕制造业技术变革、业态变化、全球产业格局,来谋划本地制造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简而言之,重点不仅是研究做什么制造,更重要的是研究怎么制造,建立什么样的产业体系。
城市分割线
产业模式的选择甚至比产业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
发展新制造业,一方面是产业方向的选择,另一方面是产业模式、产业形态的选择。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产业模式的选择甚至比产业方向的选择更为重要。随着各地产业转型的不断推进,很多地区都会选择未来具有前景的一些技术和产业方向,当前很多地方都把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列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都要建设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础。问题在于,不是你想建设什么,而是如何建设。因此,讨论制造业,要跳出制造谈制造,通盘考量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培育包括研发、制造、服务、消费等在内的大产业生态体系,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是上海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代产业变革带给人们众多思考,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大量出现,全球产业体系发生深刻变化,但新型制造业仍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的发动机。对上海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而言,先进制造业仍是地区发展的支撑性力量。“上海制造”曾经的辉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然而当整个中国制造业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全球产业变革又加快推进,上海曾经领先的制造业领域正在发生变革,技术、产品和制造业体系面临转型、重组压力。抓住变革机遇,发挥自身潜能,重新塑造“上海制造”的内涵、培育“上海制造”的形象,将是能够带动上海乃至更大区域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抓住与新技术、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发展契机,在全球制造业转型的新格局下寻求定位。目前,制造业变革步伐加快,一些全球制造中心(如深圳智能制造等)快速形成,新兴制造(机器人制造、生物制造、微细制造等)快速成长,新兴制造模式(网络化制造、虚拟制造等)快速出现。重振“上海制造”,应该顺应产业发展的大趋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大制造业概念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开发是未来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上海应该利用自己丰富的研发、人才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全球人工智能制造研发和技术拓展中心,进一步还可以扩展到智慧交通、智能公共服务等智能产品、装备、系统的制造,最终形成围绕上海、辐射长三角的全球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产业中心。这应该是“上海制造”可以重点考虑的切入点。
打造区域制造业品牌。一个地方的制造业要立得住,必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特色,以此形成城市的产业标识(品牌),这样,才可能形成引领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的概念。
建设高端制造“枢纽地”。通过核心技术和部件的研发及相关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完善产业链条,补缺技术研究之后的开发环节。同时,探索未来个性化小批量生产模式,扭转上海作为高端产业技术“输出地”的局面,转而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的重要枢纽。
真正培育起引领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集群。上海制造业基础好,但能够真正影响全球制造业的是什么?有个现象要注意,地方谈产业,通常谈的是一些产品,尽管体量会很大,也很重要,但往往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体系,没有产业生态系统、产业集群。因此,地方就不可能真正具有全球的产业地位。上海制造也要注意如何把产品真正做成产业。例如集成电路,上海的企业能够做出很好的芯片产品,但尚不足以称之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上海的其他制造生产也有类似情况。上海制造未来真正的发展,就是要在若干领域真正培育起引领全球的高端制造业集群,这样才与上海这个国际化城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称。
(作者为民生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办公厅原巡视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