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7年中组部统计,我们党在基层的组织总数为457.2万个,其中,基层党委22.8万个,总支部29.1万个,支部405.2万个,而基层干部占所有干部的70%以上。基层干部是决定党和政府各项政策是否真正落实的关键枢纽人群,也是解决群众就业问题、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危机的基础力量。在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的进程中,要求基层干部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阳光的心态,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具有充沛的精力和活力,才能高效地履职尽责。因此,增强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能力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但在现阶段,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力量在基层还很薄弱,从西方引入的心理治疗与咨询、EAP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实际需要,应尽快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基层干部心理服务模式和体系。
一、增强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能力的必要性
(一)基层干部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4、200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公务员队伍中有29.3%的人有心理健康问题,54.9%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是工作倦怠比例最高的职业群体之一。201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组织实施了“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查显示,关于“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总体评价”,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12.3%。
针对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存在的显著问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于2015年至2017年调查了32436名公务员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公务员生活问题压力最大,其次是职业发展压力,然后依次是工作任务压力、角色定位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公务员群体整体上有10%的人焦虑水平比较高,8.4%的人抑郁水平比较高,15.2%的人压力水平比较高,与省市机关公务员相比,基层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更差,压力更大。该中心还对2009年至2017年底公开报道的283例自杀干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自杀者以处级以下的基层干部为主,占70%,主要自杀原因是抑郁症,这个比例与基层干部占整体干部比例一致。
2018年9月该中心对河南省某县30位扶贫干部的访谈调研发现,基层扶贫干部普遍存在工作繁琐、检查繁杂、任务繁重、节日加班常态化、家庭关系边缘化、亲子交流微信化,严重缺乏锻炼和休息,不少扶贫干部存在职业倦怠、身心疲惫、情绪压抑,个别干部出现严重焦虑和抑郁状态。
以上研究和调研数据表明,基层干部工作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影响到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安康和全面实现小康,组织部门应予以高度关注,加强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服务。
(二)与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相关的系列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但仍面临落实难的问题
近年来,干部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和卫生部门也出台了系列政策。2011年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中指出,“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干部心理问题”。2016年10月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2016年12月,国家卫计委(现国家卫健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对干部心理健康服务又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各级各类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心理素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给基层干部特别是工作在困难艰苦地区和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干部更多理解和支持,主动排忧解难,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更好履职奉献”,要“满怀热情地关心关爱干部”,要“在心理上关怀”,“关注心理健康”。自2018年10月28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党支部应当注重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出现重大困难、身心健康存在突出问题等情况的党员,党支部书记应当帮助做好心理疏导”。近年来,除了以上中组部和中央这些文件之外,还有不少省市出台了《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身心健康的若干措施》等文件。
以上政策文件的出台大大推动了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但是,由于政策文件配套性不足,很多政策在基层得不到很好落实。目前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各地情况发展不平衡,不少党校尚未设立心理健康实训室,有的基层单位尚未开展领导干部压力管理和心理健康相关课程。
(三)现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基层干部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是指运用心理学及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或减少各类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现有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个体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危机干预等。这些模式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针对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针对企业和政府组织提供员工帮助计划(EAP)。在我国基层单位,特别是广大县、乡、村行政组织,如何开展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首先,没有足够胜任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已经于2017年9月停止,目前为止虽然已有137.2万人获得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但是,真正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不超过5万,而且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大城市,三四线城市相对较少,县以下行政单元更是很少有心理咨询师。
截至2017年底,我国专业精神科医师有3.34万人,心理治疗师只有约6000人,注册心理师不超过2000人,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不到3万人,远低于同等经济条件的其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现有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多以收治严重精神障碍人群为主,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服务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建议,每千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按这个估算,中国还需要130万名真正执业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和AI(人工智能)技术,研发针对基层干部的移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其次,现有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不适合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所在地多为县乡村或街道社区,在目前尚未建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情况下,基层干部即便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也难以主动寻求当地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因为以病为中心的生物医疗模式严重影响着人们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看法。很多人都觉得只有严重精神障碍人群才需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这就需要利用生物反馈技术、压力管理技术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研发针对基层干部的自助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缺乏能够与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要求,党支部书记应该掌握心理疏导技术和谈心谈话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帮助其他干部走出心理误区,解开心理疙瘩,打通心理阻碍,端正心态,提升情绪状态。但是,目前基层党支部书记尚未开展相关培训。
二、增强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干部移动心理服务体系
由于基层单位缺少针对广大基层干部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如何利用智能手机为基层干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成为重要途径。2010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时任国家副主席)曾经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上报的建议案上批示,“应切实关注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心理科学的应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充分发挥好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的功能,探索建立干部移动心理服务体系”。
自2010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始探索基于手机的WAP干部心理健康自助网站,在汶川地震灾区绵竹市教育系统心理教师队伍中推广使用,取得较好效果。2010年8月舟曲泥石流之后,该中心又与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联合在舟曲基层干部队伍中使用党员信息系统发布心理援助短信,也取得了很好反馈。2016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建立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干部心理健康移动服务体系,与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合作,为广州市直机关工委13000多名基层干部提供心理测评服务也取得了很好效果。目前,该中心与江西省赣州市政法委合作联合研发了针对赣州市数万名公检法系统基层干部微信心理服务系统,包括心理测评、心理训练、心理自助、心理咨询、心理课堂、心理资讯等内容。该中心还和江苏省张家港市委宣传部联合研发针对基层干部的微信心理服务平台。
以上实践表明,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对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前瞻性、指导性意义,为下一步增强围绕基层干部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议中组部相关部门能够联合心理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干部移动心理服务中心,联合研发针对全国基层干部的移动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由心理专家团队提供相关内容和远程服务,利用党员教育微信平台运行,覆盖全国基层党组织,服务广大基层干部,为广大干部提供心理科普、心理测评、心理培训、心理训练、心理自助、远程心理咨询等心理服务。
(二)建立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评估体系
为基层干部提供心理服务,需要对基层干部心理状态有充分的了解和评估,在评估基础上制定服务内容才有针对性。心理评估在基层干部录用环节非常重要,可以考察拟录用对象的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性格品质等,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将共情能力较强、人际关系和谐和心理素质好的人才吸收进干部队伍。通过有效问卷、结构或半结构访谈、情景测试、谈话谈心等形式及时了解基层领导干部的性格和心理状况,把握心态动向。
虽然目前在许多组织人事部门都有测评中心或测评部门,但是,尚未建立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评估体系。由于目前心理测评工具大多是针对大学生、普通人群的,而没有基层干部群体的常模,不能很好解释测评结果。某些心理健康测评工具的测试条目往往具有较高的表面效度(如常用的SCL-90等),容易因为社会赞许性或病耻感而说谎或作假,不适合用来评估基层干部。另外,有些心理测评工具仅仅测评心理健康状态指标,而不能预测未来在挫折压力下可能的变化(如SAS、SDS等)。对于基层组织人事部门来讲,往往没有心理专业人员来研发针对基层干部的心理评估工具。因此,建议由中组部相关部门组织基层干部心理健康领域专家共同制订标准、研发心理评估体系,包括心理健康评估、人格特征评估、积极品质评估、社会支持评估、婚姻家庭评估、岗位胜任力评估、综合心理素质评估等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取样,建立全国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大数据,制定常模系统和解释系统。以全国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大数据为基础,可以订制针对个人和组织的心理服务。
(三)建立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培训体系
维护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应该以预防为主,以心理健康促进为主,这就需要大力开展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基层干部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应对、学会压力管理、应急管理、冲突管理、沟通管理等技术,引导基层干部科学认识、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使其学会调节情绪、自我减压、自我调适,学会在谈心谈话中运用心理评估和心理疏导,使每位基层干部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和心理健康的传播者、促进者。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要求在知识培训方面加上心理健康学习培训。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在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也在增加心理教育专题,但是,仍有不少党校缺少心理健康教员、适当的教材和培训课程体系。因此,建议中组部有关部门组织“一校四院”和心理研究机构的干部心理健康培训专家根据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研发基层干部心理健康培训标准、课程体系,培训党校师资,并定期更新培训内容,使心理健康的培训内容不断深入,形式更加丰富。
(四)建立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包含心理科普宣传、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培训、心理危机干预等内容的巨大服务工程,是需要长期发展和不断提升服务品质的服务系统,是需要涵盖基层干部个人、家庭、组织等多维度的服务网络。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成不变,既不能碎片化,更不能泡沫化。
现在有些党校和机关部门,积极响应政策文件精神,快速建立了基层干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模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室、减压室、测评室等,有的单位还配置了VR减压系统、生物反馈减压系统、豪华的心理测评系统。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毕竟基层干部和高校学生社会身份、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即便是在党校培训的学员也和高校学生在学校管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考核方式等方面差别很大。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人满为患,学生排队咨询,而党校或机关建立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却是门可罗雀、少人光顾。
空间场地、硬件设施很容易配置装修起来,而针对基层干部的软件系统、专业服务人员队伍、制度机制等却很难配套,浪费了大量公共资源和经费,以至于某些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成了“聋子的耳朵”,“检查拍拍照,上班睡大觉,测评没人做,沙盘没人摸”,咨询室成为午休室。
基层干部心理服务中心需要建设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10年来探索的服务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该中心的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一线两网三级四个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一条热线,建立起热线服务团队,热线号码可以通过系统内部宣传网站、微信、短信传播到每位基层干部。其次要建立起两个网络:一是服务人员的网络,包括心理专家团队、督导团队、咨询师团队、心理志愿者团队以及由基层工会干部或人事干部经过简短培训组成的心理指导员团队;二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主要提供干部移动心理服务系统。“三级”是按照正常人群、心理问题人群、精神障碍人群分为三级进行服务。正常人群主要提供科普宣传、培训、讲座、沙龙、心理评估等服务;心理问题人群主要提供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服务;精神障碍人群主要进行转介和危机干预服务。“四个体系”主要包括热线咨询体系、心理评估体系、心理培训体系、心理科普体系。这四个服务体系之间相互支撑,不可分割。因此,基层干部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和当地的心理学研究机构、高校咨询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健康行业协会组织等合作,建立服务系统和服务网络,而不能闭门造车,或者照搬照抄,更不能在系统内部自己服务自己。
(作者为民生智库特邀研究员、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