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生研究>>学术文章>>
学术文章
张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清朝末年,多少仁人志士尝试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教育救国,但在整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理想很难变为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才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就
  从1949年到2021年,全国各级教育在校生(在园儿童)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小学在校生数从1949年的“倒图钉形”,到世纪之交的“金字塔形”,再到当前成为“正梯形”及“柱形”,2019年—2020年出现重要拐点,宽口径高教规模超过同年高中阶段在校生数,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未来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数还将逐渐出现“双曲线形”,意味着年轻人受完高中阶段教育后有三条路可选:先升学再就业、先就业再升学、边工作边学习,这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常态。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立德树人”贯穿始终。立德树人不应仅仅局限于德育,而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方略,在坚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决策大多数是由中央部署,地方教育部门更多地起到“前线指挥部”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了细化部署和安排。
  三、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章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这三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推出战略组合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我们将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开展教师交流轮岗、破解学区房择校热等难题。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今后,我们要探索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与相对较弱的高中的分类方式过渡为划分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允许普通高中和中职之间学籍的相互转换,降低试错成本,使这两条升学方式都有明确的上升空间,打造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从“精英”阶段发展到“普及化”阶段的过程中,我们逐步理顺了农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三个重点:第一,明确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部署;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点举措;第三,全面增强教育系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正在努力向前推进三件大事:第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第二,夯实国民教育体系关键阶段的基础,从3岁到20岁是人一生中最适合系统学习的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要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第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
学术文章
张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3-03-12
  一、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
  清朝末年,多少仁人志士尝试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教育救国,但在整个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理想很难变为现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才走上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第一步,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部署,作出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成就
  从1949年到2021年,全国各级教育在校生(在园儿童)数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小学在校生数从1949年的“倒图钉形”,到世纪之交的“金字塔形”,再到当前成为“正梯形”及“柱形”,2019年—2020年出现重要拐点,宽口径高教规模超过同年高中阶段在校生数,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未来我国大中小学在校生数还将逐渐出现“双曲线形”,意味着年轻人受完高中阶段教育后有三条路可选:先升学再就业、先就业再升学、边工作边学习,这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常态。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中央全会,“立德树人”贯穿始终。立德树人不应仅仅局限于德育,而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始终秉持守正创新方略,在坚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与时俱进地开拓创新。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强调要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后,决策大多数是由中央部署,地方教育部门更多地起到“前线指挥部”的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并对“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全面部署。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行了细化部署和安排。
  三、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章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这三者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推出战略组合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未来,我们将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开展教师交流轮岗、破解学区房择校热等难题。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今后,我们要探索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与相对较弱的高中的分类方式过渡为划分科技高中、人文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艺术高中和综合高中。允许普通高中和中职之间学籍的相互转换,降低试错成本,使这两条升学方式都有明确的上升空间,打造相互融通的“立交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从“精英”阶段发展到“普及化”阶段的过程中,我们逐步理顺了农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高校在校生中少数民族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三个重点:第一,明确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协调推进的战略部署;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点举措;第三,全面增强教育系统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我们正在努力向前推进三件大事:第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第二,夯实国民教育体系关键阶段的基础,从3岁到20岁是人一生中最适合系统学习的阶段,也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要在这一阶段打好基础;第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张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友情链接
承办单位:北京市普惠公益民生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甲12号D座
邮编:100036 电话:010-68007379
邮箱:cmsa@cmsa.org.cn
京ICP备202103787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095
版权所有Copyright 民生智库